在大学中,有一个群体叫做交流生
或许,你对他们的生活充满着好奇
今天,姗姗就带你走近两位交流生
为你讲述她们交流生活中的故事
早晨八点,雾气尚未消散,温度很低。姗姗和张翼约好在小树林见面,几分钟前收到她的消息,说她今天穿的是红色外套,句尾附带一个可爱的表情。从中国海洋大学来山大交流的她,一见面就露出了明媚的笑脸,扎着马尾辫,她显得朝气蓬勃。
张翼是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
,于2016年9月来山大文学院体验为期一年的交流生活。“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其实高中的时候就有山大的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宣讲,当时就觉得山大很厉害。”谈起自己当初得知有这样一个交流机会的想法时,张翼说,自己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了山大。
与别人所想的交流生活不同,来到山大,张翼并没有感到紧张与不安,更多的是亲切与熟悉。大一曾担任海大校史馆解说员的她,背过多达8页的校史解说词,谈起海大与山大共同的历史,她滔滔不绝。这段历史,拉近了她与山大的距离。
“走在山大的路上,就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雕塑,像陆侃如、冯沅君等。一些墙壁上也挂着臧克家、闻一多等大学者的照片,这些都让我回想起那个年代,回想起山大和海大一起走过的历史,就会觉得很亲切。加上海大与山大的CP关系,微博上的密切互动,都让我觉得很有趣。”
因着这份关系的存在,张翼的交流生活更添乐趣。
交流生的选课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可以跨年级和跨学院选课。张翼的课表上,除了文学院的专业课,也有历史文化学院的课程。相对宽松的选课条件,让张翼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山大的选课系统挺方便的,对于交流生来说,可选择的空间也很大,
很多我感兴趣的课程都可以去选择
,我觉得很好。”
来山大交流,张翼也有着自己的目的。“主要是想来体验一下山大的学术氛围,山大文史见长,想在这里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知识,往国学方面靠近。”来山大之前,张翼在海大加入了国学社,参加过一系列诗词朗诵大赛。来山大之后,她也在“百团大战”中加入了山大国学社。偏爱国学的她,平常也会看有关这一方面的书籍。在山大生活的时间里,她听了很多有关文学方面的讲座。“
山大学术活动真的很多,学术氛围也很好。
前几天我去听一个讲座,提前15分钟到教室,后面已经站了四五十个人,当时我就很吃惊,山大同学真的很爱学习。早起时会看到小树林里晨读的人,到教室去也有很多同学在看书,图书馆也有很多的人。”
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张翼在课堂上也同样体验过。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古代文学老师。一方面,老师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又会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是这样的一种幽默与严肃并存的教学模式,让张翼对学习方法有了新的体会。“我觉得山大采取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往深度发展学术研究,所以学生的专业知识很扎实。像我在山大加入的几个班群,大家都经常讨论学术性问题,感觉很厉害。我也想趁着交流期间多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学习方法。其实我对尼山学堂的课也很感兴趣,下学期可以试着选一选尼山学堂的课。”张翼笑着说。
空闲时间,张翼会到山大小树林坐一坐,小树林闲适自由的环境让她感觉很舒服。“山大校园环境很好,树木很高,建筑很有历史感,总体上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文化底蕴感。
有时候早起会看到运动或者在小树林读书的人,感觉很闲适,很自由,非常的舒服。
”周末张翼也会和同样来山大交流的室友去学校周边逛逛,“这边交通挺方便的,离市中心很近,采购生活用品也不用跑很远。”因为交通方便,加上有校车的接送,张翼还去兴隆山校区听过感兴趣的讲座。
当问及饮食生活方面时,张翼情不自禁地笑着说:“当知道自己真的要来山大交流时,我第一时间就搜索了山大的食堂,特别惊喜地发现山大食堂有‘亚洲第二大食堂’的称号。来这边后,感觉食堂不仅好吃,环境好,而且有微波炉。这个很人性化,因为自己吃凉的食物胃会不舒服。下课后如果菜凉了的话,用微波炉就可以加热了。”
山大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让张翼感受到了温暖,也体会到了山大时刻为学生着想的人文关怀。
姗姗问她,能不能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这两个月的交流生活,张翼给出了她的答案:
自由、平实、张力。
“山大的校园整体环境就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情,山大在思维方式培养上更希望学生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去激发大家的创造力;而’平实’就是平静充实,在山大这样一个沉稳、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环境下,可以潜心研究,静心思考。而丰富的校园活动,又可以大大充实学生的生活。‘张力’就是指收缩空间很大,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教育,还是学校开展的活动,都能在合理范围内做到不限制学生的发展。”
采访结束后,张翼径直走向了图书馆,下午还有一场讲座等待着她。她的交流生活注定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她接下来的交流生活一切顺利,也希望山大能带给她更多更好的体验。
晚上七点,准时收到付佳昕的回复。看到微信对话框里俏皮的”好哒”,姗姗感觉很是亲切。相隔一千多公里的采访,就在济南与成都的两个教室中开始了。
付佳昕是山东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大二选择了去四川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生活。“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的两个很要好的学姐都有过交流生的经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其他大学学习一年能给我带来独特的感受。虽然对于自己去到陌生的地方该如何适应的问题而感到纠结,但最终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于是,在大一下学期繁重的学习生活之余,付佳昕递交了交流的申请资料,成为了山大派往四川大学的一名交流生。
一个人在外,起初还是会觉得孤单。佳昕对入学第一天的印象特别深,“
去的那天川大静悄悄的,校园好大,一个人从东南门走到宿舍,这条路感觉好漫长。
”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环境。“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会更主动地去和别人交流,下课时和坐在身边的同学聊一聊,慢慢就有了很多走在路上会打招呼的同学和结伴出去玩的好友。”
佳昕还特意和姗姗分享,有一天她出门忘记带伞,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同学,虽然不住在一幢宿舍楼,但是同学还是特别好心的把她送到了宿舍门口。“当时觉得好温暖。大家都特别照顾我,点菜都是让我先点,
川大人真的很热情!
”
说起在川大印象最深的事,佳昕毫不犹豫的说——参加合唱团。“参加合唱团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做的事,在山大的时候因为感冒错过了,在这边也算是弥补了一个遗憾吧。”合唱团让远离熟悉环境的佳昕感到了家的温暖。她说,合唱团的排练很多,但是大家都很认真。有一次合唱团聚餐,一个学妹让佳昕留在川大,大家可以一直一起唱歌。“
大学最幸福的事,不过就是遇见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做最喜欢的事。
”佳昕说道。
聊起在外交流对山大最思念的人,佳昕说,是她的一群好朋友和工作的伙伴们。和舍友通电话是佳昕交流生活的日常。“之前在山大的学生组合认识了一群特别好的朋友,现在在群里看着大家开例会真的特别想回去和大家并肩作战。平时聊天,大家都会经常说‘佳昕快回来吧’。”
佳昕对自己的未来有十分清晰的规划。她计划从川大交流结束后就开始筹备考研。暑假修双学位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对法学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中文系的她想要努力考取法学的研究生。
采访最后,付佳昕希望给对外出交流和双学位感兴趣的同学一个建议。“无论是双学位还是交流,都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再下决定。
要想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不要厚此薄彼。出去交流和修双学位看上去是个标签,但事实上背后都需要很多考虑、选择,付出努力和承受压力。
处于异乡就像脱离了自己的避风港,什么事都需要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有时真的很心酸,但是的确是非常不同的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另一座城市等待你去了解。我只能说:这种经历很值得。”
▲
付佳昕镜头下的四川大学
“
离开你千里之外,才懂得‘虽然在远方,还是常想起’不是说说而已。
山大在过去一年的时光里,已经在我的潜意识里成了安全屋与栖息地。祝你生日快乐,这句话虽隔开了距离,但一字一句更显真心实意。”远在成都交流无法在母校115岁生日之际亲手送上祝福,付佳昕仍旧对山大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无论是从山大出发去其他学校交流,抑或是从五湖四海启程,融入山大生活,这些身上挂着“交流生”标签的人们都怀着同样的仰望。
姗姗衷心地祝福他们在筑梦路上走的更远,也希望能听到更多专属于你的山大故事。
文/丁静远 苏雅瑄
图/丁静远 林智键 付佳昕
编辑/武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