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贺骁束】11月经济初窥 ·  昨天  
数据宝  ·  证监会重磅!刚刚发布,涉及市值管理 ·  3 天前  
经济日报  ·  21.27万亿元!创新高! ·  5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TikTok电商:和时间赛跑 ·  6 天前  
节点财经  ·  卤味赛道走到新的历史岔路口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房产别抖,股市别急!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07 17:33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继春节假期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行后,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央行上调各期限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此前为2.25%;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此前为2.4%;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5%,此前为2.55%。


这一系列动作被草木皆兵了,被解读为进入“加息周期”。加息令不少人蓝瘦香菇。央妈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一干经济学家认为:这加息不是真的,央妈没说要加息,何况加息不容易。岛君从经济学者观点中揉出一粒定心丸:房产别抖,股市别急。


整  理 |  兰春姮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央行开工,金融去杠杆先拱一卒


先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说起

 

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一文提到,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主要有四点:


一要保持总量稳定,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继续加强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管理,完善政策效果评估,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的信贷投放;


三是深化各项金融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是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第四点中,强调了特别要防止机构“带病扩张”,消除风险产生和积累的条件。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对使用央行资金的机构要加强投向方面的引导和监督,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此次的政策性利率上调,也就是传说中的“加息”,是这个工作要务在新年后的进一步执行。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这是央行去年开始的强力去金融杠杆,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的进一步体现。


此次“加息”加给了谁?

 

来自格隆汇的解释认为,对于中国央行而言,存在两套官方利率,一是大家所熟知的存贷款利率,而通常意义上的加息、降息都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化有关。另一套官方利率,主要以回购招标利率为代表,因而回购利率的上调其实也代表央行正式变相加息。其与存贷款利率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影响货币和债券市场,而后者主要影响贷款市场。

 

这次央行上调逆回购利率,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加息,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此次“加息”是金融机构对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端加息,但是对实体端和存款端不加息。

 

刘东亮观点,央行上调操作利率事实上是在加息。紧缩的预期进一步就加强了;基准利率没有调整,调整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起到的效果是一致的。利率曲线总体抬升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不会这么乐观了,对债市肯定是利空。



“加息周期”,是一种过度解读


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观点:由于存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故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并不大。如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能够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7%,而不是去年的6.5-7%,则M2增速目标可相应地降至11%,但即便为11%的增速,去杠杆的效果还是有限,如去年M2增速为11.3%,但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杠杆率水平都继续上升。


总体看,货币政策只是从偏宽松调整至中性,在外汇管制加强的情况下,汇率不会成为货币紧缩的理由,所以,确实没有必要将央行此举解读为货币紧缩政策的开端。另外,加息和降息都存在难题,中性才是基调。

 

前《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悦涛认为,对于央行来说,加息和降息都戴着紧箍咒。

 

加息的紧箍咒:巨额债务、企业成本


按央行口径,中国经济内债已经244万亿(不含外债),按中金公司前总裁兼CEO朱云来的说法至少300万亿。贷款大跃进的后果就是巨债压顶。加息,债怎么办?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说:企业负债过百万亿,按4%的利息算,一年利息至少4万亿,相当于2015年全年GDP增量。“三去一降一补”是中央大政。其中的一降(降低企业成本),最终被描绘成“七降”,包括制度成本、税费、财务、电力、物流等等……然而,制度成本、税费、流通成本,在通胀之下是很难降的。这些年对企业增加最大的成本在土地和人工,也是不大可能降的。

 

降息的紧箍咒:通胀和汇率

 


2016年全年没有降息,只在年初降准一次。主要的原因是2016汇率面临严重的压力,如果直接降息降准,释放的信号太过明显,而且对汇率的问题明显是雪上加霜。但是目前MLF,公开市场操作等的余额加一起有约5万亿,而16年初只有5000亿,也就是说全年央行通过这些渠道总共投放了约4.5万亿。这样的结果根据一些分析人士计算,这些操作加一起约等于若干次的降准。所以如今不管是做适当的修正,或是转为“中性”都不足为奇。


央行不可能持续加息

 

来自格隆汇的观点:央行不可能持续加息。

 

加息降息主要看什么,当然是国家的基本面。而目前我国的基本面,根本不能支持持续的加息,尤其是存贷款利率。

 

我国从14年开始走入降息通道,试图扭转日益颓废的经济基本面。但是目前经济有没有起色我不知道,但是资产的价格,从股市,债市,商品,地产等,哪个没有涨过。而一旦失去基本面的支撑,就像喜欢搞预期的股市那样,怎么涨上去怎么跌下来。

 

2016所谓经济的起色是供给侧改革叠加宽松环境所导致从上至下,从PPI到CPI的上涨,这些上涨最终会传到到消费端,最终消费者对物价的上涨会做出什么反应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此时走入加息通道,把这个有点起色的基础破坏掉,对谁都没有好处。

 

利率政策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策略之一,它要兼顾,去杠杆,去泡沫,稳定汇率,稳定增长。而利率这个工具也不可能兼顾所有的职责,必须是不断的在动态中寻找平衡。



当前的货币政策下怎么看房产股市?


房地产

 

  • 我们没有本钱主动打压房地产

 

李迅雷提出,今年的政策核心要点是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稳增长,二是防风险,连续加息会导致资产泡沫的破灭,从而触发系统性风险,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只是提“去杠杆”没有提“去泡沫”。所以目前利率政策的重心肯定放在了去杠杆,去泡沫中,所以有走向“中性”的必要。但同时为了兼顾稳定增长,必然不会下手太狠。如果把高房价给弄下去了,那么稳增长算是没什么指望了。所以本次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对房产的打击。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春节期间,各地楼市遇冷是预料之中的,但这和央行的加息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在经历2016年的疯狂上涨之后的自然调整。无论是上海,还是厦门、合肥、南京、深圳,成交量极为惨淡,这和我们去年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判断会“变天”的基调是相吻合的。不要误读2017年的房地产政策,严控只是针对投资投机,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本钱主动打压房地产。

 

  • 房地产寒冬?“加息”只是一记信号弹


海通宏观姜超认为,对楼市而言,央行确认货币市场加息的结果,其实意味着房贷利率存在着大幅上调的风险,而16年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繁荣,本来就没有人口结构的支撑,全靠天量的房贷支撑,如果未来房贷利率持续上行,叠加政府对部分一二线城市投机购房限购限贷的铺开,地产销量或将持续下行,而地产市场的严冬或将到来。

 

马光远认为不能将央行变相加息视为“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和“流动性全面收紧”的信号。因为货币政策早已经转向,收紧货币的水龙头是早确定的基调。无论是稳定汇率,还是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都无法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对泡沫和风险的敬畏是正确的。但基于多年来货币政策开年抢跑流量的惯性,在春节过后,通过“悄悄加息”的方式,传导信号,避免货币政策再次走偏,同时又不惊扰市场,这是央行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方式。

 

按照这个逻辑,央行这次“悄悄加息”究竟针对谁就很清楚了,既没有明确针对通胀,也没有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探底成功,更没有在开年杀气腾腾对准房地产泡沫。因为上述三种情况需要加息的理由至少目前并不充分。所以,央行这次悄悄加息,放的并非打击对象很明确的真枪实弹,而不过是一记信号弹,提醒市场不要忘记了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仅此而已。

 

股市

 

  • 利率上调对股市影响或有限,股市仍为震荡格局

 

海通证券姜超认为,央行于春节前后上调了MLF、公开市场操作和SLF利率,使得利率走廊全面抬高。从短期看,利率上行对股市存在负面影响,但影响要小于债市。从长期看,如果政府决心抑制地产泡沫,并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那么资金将有望从地产市场流出,股市有望受益于资金的回流。中国经济在化解了地产“肿瘤”之后,其实有望更加健康,而股市是实体经济的反映,也有望反映经济结构的改善。

 

股市仍为震荡格局。从利率(央行变相加息、货币利率抬升)、盈利(16年工业利润增速回升)和风险偏好(负面因素包括解禁减持压力、IPO加速发行、市场情绪不高、货币市场政策利率抬高,正面因素为两会行情、国改推进、经济开局平稳和人民币压力减弱)来看,股市仍为震荡格局,主板和中小创可能继续分化。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2017年股市并不轻松。一方面在于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如果央行采取连续变相加息或者实质性加息举措,将对股市造成一定压力;同时,股市IPO发行节奏、再融资力度以及注册制,也对股票市场带来实质性影响。

 

安信证券陈果认为,A股对加息的反应还不充分,投资者应该等到更好的进攻时机。A股自3300点以来的调整核心驱动力是流动性预期(利率、货币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目前未见能够扭转。投资者应该等到更好的进攻时机。

 

  • 寻找估值合理业绩靠谱的标的是唯一的选择

 

来自格隆汇的观点认为,股市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加不加息,而是国家暗地里推行但永远不会说出口的三个字“注册制”,在现有制度上,在操作上,无限接近注册制。虽然各大机关都频频表态,新股不会对股市构成影响。但聪明人已经看到,注册制已经来了。而这样的结果大家都明白,无基本面的中小创是受害者,而炒壳卖壳的壳股则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事实也是这样,为什么创业板不断走低,为什么两桶油可以涨50%。和创业板某些个股比,两桶油央企中的央企,加上油价上涨的利好,是有些基本面的。未来的股市,寻找估值合理业绩靠谱的标的是唯一的选择。


资料来源:

《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张晓慧

《更中性更审慎 央行开年重新定调稳健货币政策》,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的“假加息”和说不出口的“注册制”》,格隆汇·径山有路

《偏宽松回归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李迅雷,网易财经

《央行加息预期骤起 房地产市场严冬或将到来》,新浪财经

《利率上调对股市影响有限 股市仍为震荡格局》,姜超,海通证券

《安信证券陈果:A股对加息的反应还不充分》,金融界

《央行变相加息,A股被错杀了吗?》,郭施亮

《央行悄悄加息,今年还能出手买房吗》,马光远

《巨债压顶!央行“伪加息”恰恰是不想加息》,凤凰财经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推荐

阅读



刘强东:我脸盲,不知道老婆漂不漂亮;马云:对钱没兴趣;你们呢?


他花了五年时间研究177位百万富翁的生活习惯,结果很震撼…


清华美女学霸当游戏主播被讽刺“白瞎了”,她的回答很帅气

本期编辑 陈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