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同。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主体是政府,市场体制配置资源的主体是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中,由政府计划机关编制的计划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然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层层分解下达,连同资源一直安排到企业。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又是企业微观经营的指令者和直接指导者。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权自主权,政府是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只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工具。
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人、财、物力等资源的流向、组合比例和流量,都由企业自己决策定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也都由企业自己自主地安排和组织。
第二,资源配置的依据不同。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依据是指令性计划指标,市场体制配置资源的依据是市场价格。
计划体制配置资源时,各类资源的流向和流量都由指令性计划指标明确规定。每一企业能使用什么资源,能使用多少特定的资源,指令性计划指标中也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指令性计划指标是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指示器。
市场体制配置资源时,市场价格是企业配置资源的信号。市场上哪种产品由于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涨,企业就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反之,哪种产品由于供过于求而使价格下降,企业就减少资源在其生产经营中的投入量。
第三,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信息是由上而下纵向传递的,市场体制配置资源的信息是在交易所与市场主体之间横向传递的。
计划体制配置资源时,政府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把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纵向地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到企业,企业也层层地自下而上向上级提出对资源的要求,至于企业的要求是否能得到认可和满足,则完全由上级行政机构来决定。
市场体制配置资源时,企业从市场横向地得到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价格信号,企业之间有关资源流向、流量的信息也经由市场横向地传递。
第四,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动力是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约束力,市场体制配置资源的动力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内在追求。
计划体制配置资源时,政府通过行政系统层层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是一种行政命令,具有行政约束力,作为行政机构附属工具的企业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于是,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约束力便成为计划体制配置资源的驱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力量。
市场体制配置资源时,企业之所以把资源配置到价格高也即社会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上,是因为能给它们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利益,故市场体制配置资源的动力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力量。
根据以上分析,两种体制下资源配置权的分布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市场化改革的本质也就是政府将资源配置的自主权下放到市场主体,由于市场总体供需平衡的要求,将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市场价格。这也是
中发〔2015〕9号文“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供需两侧)”
的本质含义。在电力市场中,由于电力(功率)实时平衡的要求,市场机制包括集中的出清程序。此外,“裁判员不能同时当运动员”(即资源配置主体不能同时作为市场主体)应该是电力市场机制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