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开始流行“成功学”这个概念。我至今不知道成功学究竟是中国自创的一种所谓学问,还是这个概念是早已在西方流行多年的自助式的、励志式的畅销书在中国的变种。
我至今不知道成功学的英文是什么,我们的方块字造这种新学科特别方便,我甚至见过一门学问叫“团结学”,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总之各种“学”充斥着社会。
成功学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典型的伪社会科学和伪人文科学的一种。伪科学有几个特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虽然被称为学,但是你学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只用听几句话,很快你就能知道这门学科的纲领。
而且,你能很快把这些所谓的原理进行应用,得出的结果往往似是而非。你如果愿意相信,就越看越像;如果你不相信,就漏洞百出。比如星相学,还有现在特别流行的星座,都带有很强的娱乐性,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既不愿意动脑子,又希望能掌握这个世界基本规律的这种所谓求知风气。
我记得李敖讲过他自己关于星座的故事。因为李敖是名人,那些星座学家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喜欢对名人的性格、星座进行深入的分析,李敖也不能幸免。后来,李敖的姐姐在与他分隔几十年之后到台湾去探亲,同时给李敖拿了一个小本子,这是他姐姐对李敖从出生一直到十几岁的一个详细记录。李敖一看,懵了——他自己公之于世的出生日期竟然是错的。
他当时感叹说,所有星座学家对他的分析顷刻之间全部崩盘。但是,李敖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当他以为自己是双鱼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很多的性格的确很像双鱼座性格的人;后来他知道自己不是双鱼座而是白羊座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很像白羊座。
当然,伪科学还有一个自圆机制。比如星相学都会告诉你,你的上升星座是什么,这样就能解释了。总之,这种伪科学是一种娱乐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和社交,是不能拿它太当真的。
成功学的主要功能也是娱乐和社交。它的娱乐功能是当你看成功学的书,听成功学的演讲的时候,会觉得很爽,会有类似被注射吗啡的兴奋感,让人热血沸腾——“我是最棒的”、“我就要成功”、“我马上就要成功”、“我的小目标一个亿就能实现”。但是一旦合上这本书,或者从这个演讲中走出来,世界仍然是那个世界,不过就像喝了一顿酒之后酒醒了的状态,刚刚看过成功学的那些感受马上就不存在了。
除此之外,成功学有一个很好的社交功能,其中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进行社交的。类似于英国人谈天气,全英国人都不是气象学家,但是他们最爱谈的就是天气。
当两个人谈到天气的时候,这两个人兴趣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人的兴趣底线,他们借助关于今天天气的这个信息进行谈论、探讨的主要功能就是社交。如今,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中总能看到有人转发关于“成功学”、“养生学”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功能也是为了社交。
你会发现在微博中,这种养生、成功学的文章数量都要比微信朋友圈中的低,这些成功学的主要功能除了娱乐就是社交,它是饭桌上的知识,重要的不在于谈论什么,重要的是因为谈论这个事情,我们一下子能找到某种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又不触及个人隐私,同时又好像能调动我们每个人的兴趣,大家在这些信息点和知识点上能够形成某种亲近感。就像我们在饭桌上谈论物价的问题、美国大选的问题,这些都不算实质性的经济知识和政治知识。
如果我们把成功学做这样的定位: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和社交,我们就会觉得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害处——还是有用处的。但是所有的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果我们非要把小孩用的玩具枪拿到战场上去杀敌的话,那问题就大了。
今天要谈论的话题还真不是成功学,我觉得有一门学问——它不一定叫什么学,但是它是和成功有关的一个话题,特别值得研究。它不是用来娱乐也不是用来社交的,它是用来反省我们自己的,我们暂且把这种学问叫“失败学”,我觉得研究失败学要比研究成功学有意思得多。
我们都知道,成功是多因一果的。成功是一个结果,导致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多到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原因有多少。有显因,有隐因,多个原因合成之后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原因,所以我们通常把这称为“原因包”——一个大的“包裹”。
“包裹”里到底装了哪些东西我们自己都是不清楚的,但是结果只有一个——成功。这个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归因谬误”当中——既然成功是一个已经确定的结果,比如马云成了首富,那么是什么导致马云成功的,你可以随意在“原因包”中挑出一个原因,然后说:因为“那样”,所以他成功了。
当我们从这个巨大的——大到我们不知道有多大,大到我们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哪些东西,大到我们看到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却还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我们还并没有看见东西的这样一个“包裹”中,挑出一个原因,最后说出:“因为‘这样’,所以成功”——几乎成功学都是这样一个套路。
成功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去场景化、去时间化。我们通常说事物处于三维的空间之中,就是所谓的3D世界中,但是事物还有一个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维度就是时间维度,所以事物所处的维度至少是四维的。如果前面三个维度都一样,只是时间的维度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像如果让现在的马云、曹德旺、宗庆后们再复制一次自己,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场景、时间的维度都发生了变化,哪怕其他条件完全不走样的复制,但时间不能复制。
所以,所谓的成功学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娱乐的功能——可以编成电视剧、电影,让我们看起来很亢奋,让我们在别人的成功故事里虚拟性的体验一把虚假的成功,就像我们玩电子游戏一样——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是热血沸腾、血脉喷张,但是一停电,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研究失败、总结失败,和研究、总结成功就不一样。除了失败不太具有娱乐性,也不具有社交性——大家不可能在餐桌上讲自己和别人的失败的故事。失败除了不具有社交性和娱乐性以外,它和成功很不一样的是,虽然失败也是多因一果,但是任何一个失败的因都可以说是最终失败的果:随便从“失败包”中拿出一个原因都会导致失败。
这就像是一个木桶,所有的地方都严严实实,但是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洞,这桶水最终肯定就没有了。所以古人把我们性格上、行为上的漏洞、缺陷比喻为渡海浮囊——就是一个很大的袋子,里面严严实实装满了气,人们把这个袋子系在腰上,充当救生圈的功能,这个渡海浮囊不管有多严实,只要用针扎一下,靠他渡海的人立即就会被淹死。
我们在总结一个失败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因为一个事情、某一个缺陷导致整体的失败。
用逻辑学的话说,在成功的巨大的“原因包”中,每一个单个的原因,都不构成结果的充分条件;但是在失败的“包裹”中,任何一个单个的原因,都足以成为失败的充分条件。
所以,成功是由许许多多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主观的原因、我们意识得到的主观原因、我们意识不到的主观原因……共同酿成的一个结果,只是有其中的哪一点或者哪几点都不足以构成成功,所以研究、总结、还原成功的结果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但是失败不一样。有一句话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单个的行为是成事不足的,但是单个的行为如果出现问题,败事是绰绰有余的。有一句话“妨碍我们达到目标,让我们在达到目标的途中疲惫不堪、疼痛难忍的往往不是眼前的这座大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一个小小的缺陷,足以毁灭全局。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克伦威尔当年威风凛凛,他一跺脚整个英伦三岛都要震颤,但是当他的肾里有一个小小的石头悄悄形成的时候,整个人就垮下去了——他最后死于肾结石。
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缺失,有时就像人的器官中一个小小的病变,就像肾脏中的一颗小小的石子,足以毁灭全局。
我们不能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就能成功,成功学在本质上是没有用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当中,发现某些致命的、一定会导致失败的错误和缺陷。
前一段时间和一群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座谈,其中有好几个人都问我,能不能给他们推荐一两本能够指导他们走向创业成功的书。我说,如果你真的想成功的话,必须要完成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所谓成功者,是在失败大网中的漏网之鱼。你时时刻刻都在遭遇种种威胁、挫败,你不要奔着成功去——在创业的时候,你如果奔着所谓的成功前进的话,你如果遇到挫折、阻碍、飞来横祸,你会立即陷入沮丧当中。
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实际上并不存在着一些路是失败之路、有一些路是成功之路这样的说法,自以为找到了那个成功之路就能通向成功是错误的。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遍布着明枪暗箭、种种陷阱,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面临着相类似的危险。
只有这样,当那些负面的东西,你很不愿意碰到的、心理上很抵触的事情突然出现的时候,你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常态。就像你在热带丛林当中,找到了一条出路,但是你应该时刻意识到,这里会有毒蛇、蝎子、猛兽、毒气、瘴气、陷阱等,当你以这样的心态看你眼下的创业的时候,你就不会慌张,不会茫然无措。
我们可以再换一个比喻:创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种越狱。回想一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其实这也是一部创业史,从一开始就被关进来,也别去想去讲什么道理——创业就是被投进了一个监狱,现在抱怨、寻求公正一点用都没有,你要面临的真实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如何才能从这里逃出去,问题在于用多长时间。
在监狱里,看上去做的每件事都是没有意义的,感觉自己是在白干,是在受折磨;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肖申克的救赎》快到结尾的时候,你发现他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创业就是越狱,就是救赎,就是这东西已经归别人了,现在你怎么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努力把东西给“赎”出来。所以失败是常态,成功是被“赎”出来的,所谓创业成功,就是在一个叫做“失败”的监狱里如何越狱。
美国人常爱讲“美国梦”,1995年美国有两部电影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他们最后都在争夺奥斯卡奖,最终的结果是《阿甘正传》胜出,《肖申克的救赎》失败。这个结果特别有象征意义,《阿甘正传》就是一个成功故事,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故事。
我们明知道那是一个非常认真地在搞笑的电影,电影里用了很多的手段,让你觉得阿甘是在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个人物——肯尼迪接见过他,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他揭穿的,他参加过越战,还到中国和庄则栋打过乒乓球,但是大家知道,那是完全虚构的一个成功故事。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很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弘扬了正能量。至少让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体验到了什么是美国梦。这是一个成功故事,最终在评奖的时候,它也成功了。
而《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倒霉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局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其实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安迪在投入监狱之前,他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尽管他最后从监狱里出来,也顶多是回到了原点,所以不能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成功的故事。
但是这两部电影后来的命运很有意思:《阿甘正传》在大火一把之后,逐渐被大家淡忘,被大家看轻,甚至被大家调侃;但是《肖申克的救赎》在冲刺奥斯卡奖失败之后,它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承认,直到今天,它被公认为是美国史上最好的十部电影之一。
这两部电影都和美国梦有关,和梦想有关,也和创业有关。阿甘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创业史——从一个弱智儿变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过程;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一部创业史,整部电影看上去,又好像不是在创业。
如果今天的创业者,要看一部和创业有关的电影,我们可以推荐很多,我们甚至可以推荐以Facebook创业过程为素材的那部电影《社交网络》,但是我觉得最好的创业电影,还是《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它讲的不是成功学,它讲的是失败学,或者说如何从巨大的失败当中,一步步将自己救赎出来,在一个失败的天罗地网当中,如何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伯凡时间(ID:bofanstime),作者吴伯凡。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