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慈悲,不仅仅是对万物的悲悯,更是要求修行者对自我执念的放下。
过分执着于“有无”“空色”的区别,恐怕永远也无法明了清静自然的真谛。
文/清虚道人
《玄门早晚功课经》
中有这样一篇经文,初详细讲述了道教修行者是如何降服心中执念的,很多初学者读经时,往往执着于经文字面的意思,认为这是一篇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讲经说法的内容,
是在告诫修行者应该戒除有无之执念,进而达到洞彻一切的大境界。
孰不知,
隐藏在经文之后的深意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这篇经文便是《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护命妙经》,此经收录在《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其实《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护命妙经》这一名称中,我们就能参悟到一些玄机。
“
太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洞”,乃洞彻;“玄”,乃玄妙。
帮助后学者洞彻一切玄妙所在,正是道经师三宝之经宝的不可思议功德。《云笈七鉴》卷六称:
“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
”“灵宝升玄”,则是灵宝派的一个分支。升玄派最初以信奉《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方可成为升玄内教弟子,然后逐次晋级,授以相应的经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级的无上登天毕券,唐代后升玄派开始逐渐融入灵宝派。
这篇经文的卷名即点出了经文的来历,以及希望后世修行者通过本篇经文所能够达到的修道目标。
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资料图)
本经开经偈中有言:“稽首皈依众妙道,志心恭敬二玄真”,
这里说的“二玄真”,便是对“洞玄”和“升玄”的尊崇,同时也是道教玄之又玄之重玄的指称
。仔细拜读经文可知,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述“有无”“空色”等具有统一相对性的哲学概念,而这一点也正是修行者想要进一步精进的要妙所在。《道德经》有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祖认为,
“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名不同,所以都以“玄”为概括。
有无本相生,“有”中含有“无”,“无”中含有“有”,“有”和“无”、“空”和“色”正是太极阴阳相互不同同时又相互转化的形态在世间最直观的表现。
本经开经偈中进一步阐释说“空色色空无有性,有无无有色空均”,简单明了地点出了全部经文的主旨所在
,即“有无”“空色”都是虚妄,只有参透表面的假象,才能悟到背后的真玄机。
这就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说“有无”“空色”是修行的大关呢?在经文中同样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经中有言,元始天尊端坐七宝林中五明宫内,
“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
,遂开示曰“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众生执着于有无、空色,是仍旧以凡尘心去看凡尘事,是在本心上生出了对错与善恶的分别。
所谓修行,乃是要有一颗超脱世间之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非是天地没有怜悯的善心,而是在面对世间所有的一切时都能够保持一视同仁的姿态,不以万物动己心,不以己心念万物。
正是因为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展,一切发展都是自为、自在的规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若想要万物自然,就必须要以超越万物的视角去观看,以超越万物的利害去运行万物,才能避免自我的主观性倾向对万物造成的或有意或无意的损害。“为道日损”,说的便是这样的道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心可感格天心,天地之“不仁”,对应的正是人内心之清静。以无我无念的心态看待世上众生,才会发觉慈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因为慈悲,不仅仅是对万物的悲悯,更是要求修行者对自我执念的放下。
过分执着于“有无”“空色”的区别,恐怕永远也无法明了清静自然的真谛。
放下自我执念(资料图)
既然一切都是自然存在,
修行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内观己身,使自己的内心能够免除诸邪侵入,保持内心的纯净,保养先天之真一
,才可以称得上是“消灾”“护命”,这也是此篇经文告诉给我们的修行的方法和要义。
“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
,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且各人均能有独到体会的内容。恭读《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从字面上劝人为善的基本含义,再深入到更高层次的哲学和道学范畴,这都是建立在历世修行者对本经文的切身感悟上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