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5部作品在第五届中央企业社会主义 ... ·  2 天前  
九龙微观  ·  中国接连宣布了两个好消息,个个振奋人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关注|军人维和日记:地球另一端,死亡就在百米外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2-21 18:54

正文

记录者说

  我是陆军第65集团军某工兵团团长、中国第1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指挥长王星,曾作为工兵分队作战副大队长参加过2008年中国第7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荣立三等功3次。去年12月21日,搭乘联合国包机从首都机场起飞,赶赴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执行为期一年的国际维和任务。在赶赴任务区的战车上,我记录了这些文字。


 达尔富尔沙漠穿行记

—— 行走在文明与穷困之间


  联非达团总部驻扎的法希尔市,是苏丹北达尔富尔地区的首府和贸易中心,也是当地最为富裕的一座城市。两条不算宽敞的街道十字交错,就成了法希尔最为繁华的一个广场。大街上也算热闹,车马混杂,人流不息。女人们围着各种颜色的头巾,男人们大多带着白色的穆斯林小帽行色匆匆,还有斜挎着书包、手捧图书的学生们,潮水般涌往学校的方向。车队经过时,许多人向我们热情地招手、竖起大拇指,有些调皮的女学生还向我们作出了鬼脸,一些更小的孩子们嬉笑着打闹着,尾随着车队奔跑。一个饱经战乱蹂躏的国家,能够有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这让跨越重洋、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执行维和任务的我们充满了希望。


  透过车窗,我们还看见了绿树掩映的清真寺,以及当地建筑上那些土黄色的外墙、凹凸有致的大门、圆圆尖尖的屋顶,所有阿拉伯风情的建筑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然而好景不长,车窗外的路边,一辆架设着重机枪的皮卡车一闪而过,坐在身边的护卫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步枪,这个不起眼的动作,把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一丝闲暇和轻松打消得无影无踪。“这已经是第3辆了。”司机小韩扶了扶头上的蓝盔,不经意地说。


  我们再没有心情欣赏那些异域风情、沿途的男女老少。


  作为第1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进行轮换的维和部队,按照计划,我们本该在当地时间12月23日部署到位于尼亚拉的联合国超级营地,但由于机场跑道正在施工,运载我们的飞机不得已降落在了法希尔,这个距离要部署的任务区还有近200公里的地方。飞机降落的第二天已经是12月24日,也正好是星期六,联合国往返两个任务区之间的航班停飞,没有其他选择,我们只能从陆路机动到目的地。而这,对于一支初到陌生国家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据当地向导介绍,此行的路上有超过百余公里的沙漠地带,那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是撒哈拉最南端的不毛之地。果然,车队驶离法希尔市区不久,在通过一个政府军的检查站后,就一头扎进了沙漠,卷起漫天的尘土,车队掩没其间。沿途的道路坑洼不平,我们只能跟随路面的起伏上下颠簸,如在大风大浪的海上航行,即使我们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行进,仍然感觉肠胃里翻江倒海,苦不堪言。我们简单计算了一下,照着这样的速度,近200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耗去一整天的时间。我不由想起了国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和日行数千公里的高铁,科技和进步让我们感受到了“缩地成寸”的奇迹,然而在这里,我们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扑面而来的沙土。


  车队里有4辆装着满满当当辎重的运输车,车况并不太好,况且沿路的沙土地十分松软,一个不小心,车辆就有可能陷进沙地。我们十分担心车辆在半途抛锚,然而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沿途遭遇枪击、遭遇袭扰和抢劫的可能。这是一个没有完全从战乱和贫困中恢复的国家,枪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控,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装,从AK47到重机枪,从火箭筒到武装越野车……曾经就有两个相邻部落,因为几头骆驼的归属发生争执,进而引发火并,最后各自丢下数十条人命不了了之。就在我们部署的前两天,政府军和地方武装还发生了小规模的交火,而且近来,针对联合国人员的袭击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提高了警惕。


  在一路的警觉中,我们穿越了数个满是茅草屋的贫穷村落,在沙尘蔽日的道路上一路颠簸,扬起的沙尘乌泱泱地压向两旁的驴车马车。一眼望去,这片原本富饶的土地在经过战乱的百般摧残后,除了黄沙漫漫,就是贫穷和落后。每当我们的车队停下来休整,就会从灌木丛里钻出来当地的孩童,一边向我们招着手,一边高声喊着“salin,salin”,然后指指自己的嘴,向我们索要食物。我们甚至看到一个才六七岁的小男孩,背着一个更小的孩子,追逐着车队。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远在国内那些沐浴着阳光、衣食无忧的孩子们,突然感到心头酸痛。古老的尼罗河文明,非洲大地曾经的璀璨明珠,却在千百年之后让它的子民们面对这样一个境遇,令人唏嘘,更让人感叹和平安定的弥足珍贵。那截短短的柏油路和长达百余公里的沙土路,那些法希尔整齐划一的建筑和沿途破败的茅草屋,那些背着书包的学生和赤着脚追逐着车队的孩子们,无不见证着这个国度从贫穷、战乱走向富足和安定的艰辛。文明似乎触手可及,但又如此遥远,这是怎样痛苦的挣扎,也让我们每一个人真切感受到此行使命的艰巨。


  日暮时分,我们车队在转过一个山脚之后,才缓缓驶入尼亚拉市北侧的联合国超级营地。至此,每个人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而心底却并不轻松。一路的颠簸和沿途的破败景象,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虽然抵达了目的地,但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维护世界和平的美丽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星

2017年1月1日,周日,尼亚拉


走进尼亚拉的夜晚

—— 在动荡中感受和平的珍贵


  夜色笼罩下的联非达团尼亚拉超级营地仍然安静,静谧得只剩下月光的流影和树梢的喘息。如果不是触目可及的铁丝网,如果不是来来回回持枪巡逻的明岗暗哨,我几乎忘记这是一个仍未从动乱中恢复的国家,几乎忘记我们仍然身处异国他乡的维和战场。


  站在堆满沙箱的岗楼望向西南,那是南达尔富尔重镇尼亚拉的方向,城市的轮廓在漆黑的夜空下隐约可见。这个号称南达地区首府的地方,远没有印象中繁华都市的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极目所望,只有稀稀落落的灯光,黑压压的屋顶,空旷荒凉的原野,以及数个四周环绕的难民营。寂寥的星辰在远处的天空或明或暗,仿佛苍穹凝视下的声声叹息。


  就在十几天前,我们满怀对幸福的期望和对和平的憧憬,欣喜地跨过了2016迎来了2017。大家相互庆祝,载歌载舞,许下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的祝愿,展望新一年的美好和喜悦。但这些看似触手可及的东西,在这里终究只能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


  1月1日,新年之夜,埃尔玛特地区1名小女孩在家中的院子里被1发流弹击中身亡; 


  1月2日,不明身份武装分子袭击当地平民,致使8人死亡;


  1月4日,2名男子在基布尔玛热东北被激进派武装分子枪杀,财物被抢;同一天,数名武装分子在吉瑞达镇向渔民射击,1人死亡,3人受伤;


  1月5日,加尔希拉1名农民因拒绝离开其耕地被武装分子射杀;


  1月7日,亚辛1名警察被当地男子枪击身亡 ……


  已经无力再继续罗列下去,这仅仅是新年刚开始的第一周。武装冲突、抢劫杀人、暴力犯罪,短短7天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伤亡统计。那些刚刚见到新年曙光的鲜活生命转眼间沦落为冰冷的血肉,那个新年之夜在自己家中被流弹击中的小女孩,这个年幼的生命做错了什么?谁又该为那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承担罪行?


  风吹叶落,悉悉碎碎……就像无数条吐着鲜红信子的毒蛇隐匿在黑暗角落,随时准备择人而噬。遥望漆黑的远方,那里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进行着怎样的惨剧,我们无从知晓;四处鸣响的枪声,又击碎了多少人对幸福生活的追寻,冰冷了多少对和平安定的向往?人们常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但隔天情报中出现的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更像是对祈望和平的人们无声的嘲弄。在这片古老而苍茫的大地上,死亡已经成为一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不幸,人们忐忑地生存,艰难地挣扎,茫然不知所措地迎接每一个明天的到来……而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提醒着我们和平岁月的弥足珍贵。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负重前行。”


  曾几何时,在世界的东方,在那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上,也曾发生着种种的不幸和惨剧。那时的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那时的人们承受着比现在苏丹人民更加深重的苦难。幸而,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智慧、勇敢和鲜血实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团结、民主和富强,为今天的我们创造了幸福安定的大好环境。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守护拥有的一切呢?


  柔和的灯光下,闪烁着金色光泽的铁丝网以其不变的姿态矗立在墙头,绵延向远方。全副武装的哨兵目不转睛地凝视前方,仿佛要把眼前的夜幕刺穿,头顶的蓝盔上,UN的字样是那样的醒目……


  我们远涉重洋而来,对眼前的一切感同身受,更加希望帮助这里的人们从战火的洗礼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属于自己的团结、安宁、富足和统一。回想起展开部署的一个多月,每天我们都要为联非达团南战区的各部门和友军部队提供工程支援—修筑道路、构设工事、吊运货物、平整机场……官兵们常常在40℃的高温下一干就是五六个钟头,许多人被晒伤了皮肤,黝黑的面颊通红通红;有的战士嘴唇干裂,唇边起了一圈水泡,难受得吃不下饭;有的战士水土不服,体重骤降……


  烈日的暴晒、风沙的拍打、蚊虫的叮咬、连续高强度的作业,无不考验着每一个人的生理极限。但即使这样,仍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甚至在眉宇之间也不曾看到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战士们说,如果能够,愿意在这个远离祖国上万公里的地方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只为用双手和肩膀扛起苏丹人民对和平的向往,换得当地百姓的岁月静好。


  是的,如果能够,作为走出国门的中国蓝盔,我们愿意把中国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播撒在这美丽的非洲大地上,让墙头的铁丝网失去存在的意义;我们愿点亮人们心中的希望,让这漆黑的夜空不再暗淡无光;我们愿撑起和平的保护伞,让那些弥漫向孩子们的硝烟远些,再远一些……


王星

2017年1月22日,周日,尼亚拉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王星;

刊于《国防教育》2017年第2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