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进到洞窟,对这些壁画一无所知,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那种美。随着在敦煌待的时间越来越久,尤其是有了多位老师的指点,我慢慢了解了敦煌艺术蕴藏的多元价值。有一天调查洞窟的时候,我到了第3窟,看到有位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临摹。那个时候她可能30岁左右,我24岁。我无法理解她怎么能够静下心来,一个人待在小洞窟里。过了几年,这个洞窟的复制品放在了我们的陈列馆里。
慢慢地,我就有了一种欲望,想要了解我正在保护的对象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怎么会有那么多我的前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有那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敦煌,加入到保护研究的行列中。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我对敦煌第254窟有了一些认识。这不是一次认识的,而是逐渐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慈悲、一种奉献、一种悲壮的美,也看到了众生平等,
要通过自己的奉献,使这个世界的其他生物也能被平等相待,这也许就是佛教传递给我们的意义。
艺术家通过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呈现给我们佛的本身故事。释迦牟尼经过多次慈悲为怀的奉献,才成为觉悟者。当他快要觉悟成佛的时候,魔众不希望他成佛。艺术家们告诉我们,这些魔众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是不是每天都生活在魔众围困的状态中,每时每刻都有?过去我们不理解,是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画笔把画面解构出来,让我们能够了解每一幅画要呈现的形态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