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瓯江潮
瓯江潮取名于温州的母亲河——瓯江。取瓯江汹涌奔腾之势以共聚实力,取瓯江静谧舒缓之美以共享乡情。瓯江潮微信平台首先是结合瓯江潮qq群系列、瓯江潮网站为在杭温州老乡提供联络平台,进而提炼、传播温州、温州人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刚刚,已经抵达杭州!今天出门前注意... ·  2 天前  
浙江市场监管矩阵  ·  谢小云出席WIPO ACE第十七届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  3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10℃!刚刚预报:浙江又要下雪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瓯江潮

从家国情怀看责任担当!这位102岁离去的温商让3万在港温州人久久不能忘怀,他是谁?

瓯江潮  · 公众号  · 浙江  · 2017-07-05 16:05

正文

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追忆香港温州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王国桢

7月,维多利亚港的风里传来阵阵喜悦,今年是香港回归的第20个年头,香江之畔一片欢腾。而瓯江之滨的温州与香港因为 香港温州同乡会 互联互通, 紧密地维系着……


1985年,香港温州同乡会成立,会员从20多名发展到现有的4000多名,让在港的三万多温州人有了一个凝聚乡情的“家”。而说起同乡会,无数人会为一个人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创会会长王国桢。



横跨一个世纪,王国桢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抗战时期,他冒险为家乡输送物资;动荡岁月,他扶亲帮邻仗义疏财;改革开放之初,他移居香港,仍挂念故园发展,创建香港同乡会,联络在港乡亲,架起温港交流桥梁……


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到王国桢的儿子王则榴、王则榆,及香港温州同乡会历任会长,带你回顾他赞誉满满的一生。



冒着战火输送物资

他具有家国情怀


“战争年代,物资匮乏,很多人家吃不到白糖和面粉。爸爸为家乡货物进出口做了大量工作。”在大儿子王则榴眼里,父亲十分具有家国情怀。


1909年,王国桢出生于温州梧田上田村一个殷实的家庭,为永强望族英桥王氏后裔。他童年就读私塾、小学,少年被父亲送去旧式商店当学徒,青年开始从商。



30年代,抗战烽火越烧越烈,众多商店关门,温州的进出口商路越来越不通畅。为了保障家乡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王国桢决定联合弟弟王国桐与几个知交,将温州土产品运往上海,把上海日用品运到温州。


“那个时候,爸爸很辛苦,经常在外面跑,一不小心就会遇到日寇或土匪。”王国桢的二儿子王则榆说,当时王国桢从事运输行业,非常不易。


兄弟俩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货栈曾遭到抢掠。当时,身在上海的王国桢为了确保物资能顺利运回家乡、保障乡贤的生活,竟只身前往抢救,经杭州至金华,连夜步行。


“也许是因为骨子里的那份温州人精神,爸爸行事果断,也十分有谋略。”在王则榆的记忆里,抗战胜利后,父亲就带着家人移居福州开起公司。当时沿海各重要口岸货物堆积如山、急需运出。他瞄准商机,先后租船、购船,赚了近百万元,奠定了海运事业基础;解放后,当其他人还在观望新中国的工商业政策时,王国桢响应政府号召,首先申请公司公私合营; 他还曾和其他工商界人士联合为国家捐献飞机,呼吁大家捐献财物,保家卫国。


鉴于表现突出,王国桢还先后被任为福建省一至七届省政协委员,成为 当时享誉福州、温州、香港三地的知名企业家。


改革开放初建起同乡会

他重视乡音乡情


“虽然爸爸常忙于商海奔波,但总牵挂着家人、惦记着家乡。”在王则榆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很早带着他们离乡,但他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到温州的家里报平安,而且用温州话跟家人交流,“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爱乡情怀,让他与同乡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则榆说。



1978年,年近古稀的王国桢携家眷定居香港。1984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带团访问香港,学习经验。当时,袁书记听闻在港温商王国桢名声旺、人脉广,特地前去拜访,表示希望他能牵头在香港设立香港温州同乡会,凝聚在港温州人的力量,为家乡谋发展。



据原香港温州同乡会秘书长赵家园回忆,由于当时港英政府严格限制华人社团成立,且香港没有户籍制度,因此召集在港乡亲成立同乡会难度很大。但王国桢却欣然答应了,很快联络到20多位在港温州人,组成筹备组。1985年9月,香港温州同乡会以“温州旅港同乡有限公司”这一商业性质的名义注册登记。为便于乡亲聚会,王国桢还带头捐资,在寸土寸金的九龙区弥敦道裕华百货对面的地铁口置办物业,设为当时同乡会的会所。


“很多人认为,爸爸年纪大了,无非以他德高望重之名挂个同乡会会长之职而已,但他可不是这么想,在任四届8年会长期间,同乡会事宜他都事必躬亲,大到会所购置,小至通知撰写……”王则榴说,当时,在港温州人大约在3万人左右,各人贫富有异、境遇不同,为广泛联络在港乡亲,王老经常主动打电话与在港同乡联络沟通,动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乡会活动,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多次对旅居香港的一些温籍乡贤、知名人士登门拜访,使他们增进对同乡会的了解和支持。


创立之初,同乡会首批参会会员就达到了280多户,有在港富商,有学界人士,也有工薪阶层同乡。成立头五年,同乡会先后接待家乡来的各类访问团体达二三百次,组织在港同乡回温探亲、观光、投资活动更是日常工作。


现在,同乡会每年举办会庆,定期开展座谈会、联谊会等,凝聚在港温州人的力量。该会促进了温港两地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温州人走向世界,引领在港温商为家乡谋发展……

一生扶亲帮邻仗义疏财

他心系家乡故里


2011年9月,香港温州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王国桢,因年迈在上海家中安然辞世,享年102岁。追悼会上,宾朋满至,无不为王老的离去深痛哀悼。谈到这,王则榆有点哽咽,他说,父亲离乡日久,生前最放不下的就是故乡……


2003年,94岁高龄的王国桢因身体不适移居上海,但始终对同乡会十分牵挂。王则榴说,父亲离港后,每届同乡会会长换届选举都会叫他去参加,了解同乡会的新动向,但为了避嫌不让他涉及职务。很多会长因尊敬王国桢还会特地跑到上海拜访他,征求同乡会今后的发展意见。



2011年,在港温商蔡俊远受任香港温州同乡会会长,特地拜访了王国桢。蔡俊远回忆,当时的王国桢还讲的一口流利的温州话,思路非常清晰。“他是个特别慷慨的人。”蔡俊远说,王国桢临终前还非常牵挂在港乡贤,捐赠了10万元爱心基金,为了纪念他,同乡会特将此命名为“王国桢爱心基金会”。



“爸爸仗义疏财,有口皆碑。”王则榴说,父亲虽久经商海,却帮扶了许多书画界朋友,有苏渊雷、唐云、陆俨少,方介堪,谢稚柳,陈佩秋,以及著名画家黄胄等人。也正因此, 几十年来他收藏了数百幅名家作品。2004年底,获知家乡温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他桑梓深情陆续捐献了300余幅名家作品,包括郑板桥的画作,价值非常惊人。 “他只是觉得这些文化的东西丢掉太可惜了!”王则榆说,父亲希望国画瑰宝能找到一个地方好好保存,留于家乡后人共赏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