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积极举措,强调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而德国,一个人口8000万的国家,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却一枝独秀,并长期雄踞世界主要出口大国的地位。
它举世闻名的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优秀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以及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使它拥有了非常好的品牌口碑。
而这些,
都主要得益于德国成功的经济模式。
德国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它的结构性特征。这对当今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转型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岛君就带领大家来共同领略德国模式的独特魅力。
编 辑 | 楚希希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究竟什么是德国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什么?显然,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德国后,才能更好地明白这些问题。
01 秩序自由主义深入人心
虽然德国具有深厚的集体主义传统,但是在经济层面上,德国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自由。
面对1923年伴随着严重通货膨胀的德国经济严重失调以及1929年的经济危机,他们认为应该
将经济和社会建立在更加坚固的基础之上,这种想法的中心就是秩序。
对于秩序自由主义,国家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但是,国家只需通过建立非常健全的规则并保证这种规则被严格遵守,进而保证社会和经济的良好运作,而不能直接干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或者为了消除不平等现象而进行财富再分配。
在秩序自由主义理论中,为了构建社会各个经济体行为的稳定性,这些规则应该具有持久意义,而且不能受到短期内偶然政治政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种规则的建立应该反映一种非常民主的过程,并且代表国家各个阶层的利益。以1923年的德国为例,货币稳定性和保持货币稳定的机构性方法对经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秩序自由主义是这种稳定的基础,而且在当今的德国依然存在着。
战后德国秩序自由主义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继纳粹的创伤后,人们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另外,政府管控的苏联模式的经济在东德已经表现出多个方面的弊端,这也更加坚定了人们拒绝国家干预的信心。
拒绝国家干预,不仅仅是大多数德国保守主义的表现,它也被广大的工人运动、工会,包括社会民主党所接受。
02 愈发保守的生态观
自18世纪以来,德国成为人口密集的国家,但他的人口增长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地区。这种人口增长不仅是因为城市化增长,也是由于工业地快速增长,如鲁尔区,但工业增长及其人口增长是全国性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化面积,工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要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英国、法国更加尖锐。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么多人口的安置会在很大程度上侵占大面积的自然区域,即使这些自然区域事实上已经由于人类活动受到了大规模的侵害。因此,高人口密度需要更加成熟的组织以及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规则,以保护自然环境免受大规模的损害。在德国,那些危害到德国森林的企业都会被打击,这些以安置和管理新增人口为目的的措施已经实施很久了。
即使历史已经远去,70年来,德国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城市差点像广岛和长崎一样变成一片废墟。危险的放射性垃圾历经千年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中消解,而人类至今也无法找到处理办法。日本福岛海啸事件后,
德国人在2011年重新决定彻底停止使用一切民用核能,这部分能源的量占了从现在到2022年的23%。
生态主义者对德国政治方面施加的压力,以及德国人在生态方面对政党的高度敏感,改变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
30多年来德国人在环境方面施加的多种限制是德国工业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德国在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情况下,将各种环保指标不断添加到工业生产上,它驱动德国工业向着更加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的方向发展。
03 低通货膨胀率
1919年签署《凡尔赛条约》使得德国背负了巨额的战争赔偿,但德国还是成功地维持了经济形势。但从1922开始,德国经济形势开始不断恶化,人们对马克的信心迅速瓦解,每个人都想要赶快花掉自己手中加速贬值的货币。
1923年底,曾任德意志帝国银行主席的银行家亚尔马·沙赫特(后来希特勒的财政部长)成功引入了一种新的货币——地产抵押马克,新货币打破了这种可怕的循环。然而,稳定的代价是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付之一炬。1948年,德国又引进了著名的德国马克来代替战前地产抵押马克,而这一次德国马克的引入再次将德国人积蓄的金融资产归为零。
一代人两次丢掉其全部资产,让德国人下定决心再也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从新的联邦共和国建立之初就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政治力量的中央银行。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可谓是全新的举措。中央银行的作用非常明确,就是把所有通货膨胀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最初,中央银行被作为连接各个州的银行网络的中心,就像美联储的模式一样。这种改革的引入剥夺了各州银行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中央银行始终严格独立于政治力量之外。
中央银行的确不负众望,20世纪60~90年代的长久时间段里,德国都维持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当然,工会的努力也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行业内部协商工资时往往采取微调工资的策略以防止由于工资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这就阻止了德国陷入工资与物价赛跑的、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之中。
早期过度的通货膨胀中给德国人带来的创伤性恐惧,使得抑制通货膨胀终于成为了这个国度的普遍共识。
04 系统完善的学徒制
德国是最老牌的、为所有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之一。根据OECD在2009年的统计,在这些比较富裕的国家中,55-64岁受过高等教育(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德国人口所占比率为83%,而法国这一比率仅为55%。在OECD所统计的国家中,该年龄段平均61%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德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另外,在德国,学徒制更加流行,只有较少的年轻人继续接受大学教育。但它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职业教育,或者比大学教育时间更短,而且打了折扣,恰恰相反,学徒制是一种高级的针对手工劳动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对战后德国快速重建和德国工业的强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较法德两国的学徒制度,因为“学徒”这个名词在法德两国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法国,“学徒”往往令人想到自愿任人宰割的年轻人,他们负责打扫卫生,给别人倒咖啡,即使这样的现状正在改变。
但是
在德国,学徒能够真正融入体制,并在职业发展中受到良好的管理和培训,相比于被教育系统淘汰的所谓法国学徒,他们受到了更多保护,
而正是这样的培训系统造就了现在的德国年轻人。
培训学徒的意义,仅仅在于以后他们可以被企业雇用并且一直呆在该企业。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不能为学徒提供最终被雇用的保证,他们的事业发展也越来越不明朗。由于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各行业的改革也使学徒制对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低。随着手工逐渐被机器代替,学徒制的基础——手把手教学逐渐失去了意义。要想掌握工业程序,现在更多需要的是明白机器的运作原理,而这需要更加系统的理论教育。
这些现象导致了学徒岗位需求和供给的不均衡发展。为了阻止这种现象,德国在2004年引入了学徒税,即没有接受足够学徒数量的企业要缴纳一定罚款作为补偿。另外,
德国企业越来越多以企业之间的学徒制来取代企业内部的学徒制,这已成为一种主导趋势。
同时,国家将结束学校教育还未找到学徒岗位的年轻人集中起来,为其提供进一步的就业解决方案。
纵然学徒制对德国经济的成功,尤其思维工业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未来变幻莫测,它到底可以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