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Li)金属作为一种电池负极材料,因其高理论比容量和低标准还原电位而备受瞩目。然而,锂金属电池(LMBs)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库仑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的进程:
(1)LMBs库仑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主要源于负极表面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的不稳定。SEI层对于防止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进一步反应至关重要,但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开裂,导致Li枝晶生长、“死”Li形成、Li库存不可逆损失以及过量SEI形成,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循环寿命,还影响了其性能表现。
(2)为提高LMBs的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合理的电解质设计成为关键。其中,溶剂的选择和优化尤为关键。氟醚作为一类有前途的溶剂,在LMBs中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如何进一步优化其溶剂化结构以有利于SEI的形成,并提高高压正极的氧化稳定性,仍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
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院士和崔屹院士(共同通讯作者)等人
引入了一种新型的双(2-氟乙氧基)甲烷(F2DEM)电解质,其特点是缩醛主链单氟化,能够在快速锂金属电镀条件下实现高库仑效率和稳定的长期循环。通过与二乙氧基甲烷(DEM)和2-[2-(2, 2-二氟乙氧基)乙氧基]-1, 1, 1-三氟乙烷(F5DEE)的比较,证明了F2DEM在能源效率、容量保持率等方面的优越性。
(1)在电解质设计方面,创新性地引入了单氟化缩醛主链的F2DEM电解质,实现了在快速Li金属沉积条件下高库仑效率和稳定的长期循环。对比DEM和F5DEE,F2DEM的过电位明显降低,提高了能源效率,并能够在高倍率条件下应用,体现了在电解质结构上的突破。
(2)在性能机制方面,通过广泛的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F2DEM优异性能的潜在机制,发现弱溶剂化缩醛主链促进稳定的SEI形成并降低过电位,而末端碳上的单氟取代进一步提高了氧化稳定性、离子电导率和锂钝化。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电解质结构和电池性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还为开发高能量密度LMBs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多种高纯度化学物质,包括Li2S、LiI、LiBr、P2S5、TiS2、MoS2、Li6PS5Cl和无水庚烷,被用于合成SE粉末。合成LPS和MIEC时,将化学计量的Li2S、P2S5和TiS2(或MoS2)在ZrO2罐中球磨20 h。合成LPSBI时,将化学计量的Li2S、P2S5、LiBr和LiI粉末混合,以无水庚烷为介质球磨40 h。粉末经收集、真空干燥及退火处理后,得到最终产物,所有操作均在Ar手套箱中完成。
图1. F2DEM的传输性能
图2. 电化学稳定性比较
图3. Cu||LFP软包电池在2.5 V和3.65 V间的循环性能
图4. 1.2M LiFSI/F5DEE、2M LiFSI/F2DE和2M LiFSI/DEM的表征
对于Cu||LFP无负极软包电池,在C/3充电倍率下,标称容量为210 mAh或2.1 mAh/cm2,电解质负载量为0.5 mL。研究发现,在放电倍率为1 mA cm⁻²充电和0.4 mA cm⁻²下,与1.2M LiFSI/F5DEE相比,2M LiFSI/F2DEM展现出显著提升的放电容量和库仑效率。在2 C放电倍率下,2M LiFSI/F2DEM相较于F5DEE表现出更高的容量利用率和更缓慢的容量衰减,这得益于其低过电位和高离子电导率。在C/2充/放电倍率下,2M LiFSI/F2DEM的循环性能与两种参考电解质相当。
图5.滴定气相色谱法测定的“死”Li容量损失
通过EIS测量,发现F2DEM形成的SEI初始电阻最低,且5天内阻抗增长仅43%,远低于F5DEE的103%增长,表明F2DEM的SEI更钝化,利于Li传输,减少“死”Li形成。XPS分析显示,F2DEM和F5DEE中SEI化学成分相似,主要由无机盐分解产物构成。FIB切割和低温电子显微镜检查揭示,F2DEM循环损失较小,其直接SEI却更厚,但直接SEI厚度与循环性能无直接关联,F2DEM中较厚的SEI可能具有更佳钝化能力。此外,滴定气相色谱法量化死锂形成,发现F5DEE产生的H2气体量是F2DEM的两倍多,进一步证实F2DEM在减少“死”Li形成方面的优势。
Monofluorinated acetal electrolyt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PNAS. 2025.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8623122.
鲍哲南,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研究的范围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她开创了多个用于有机电子材料的设计理念,使得柔性电子电路和柔性显示显示成为现实。
课题组网页:https://baogroup.stanford.edu
崔屹,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8岁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9岁入职斯坦福大学、34岁升任斯坦福终身教授。38岁就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44岁成为斯坦福能源研究所的首位华裔主任,同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
课题组网页:https://web.stanford.edu/group/cui_group/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