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原来,爬树真的有全国比赛……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十岁男生复旦旁听,加老师微信,“成为一个科学家也很好”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23 12:34

正文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实习生 耿璐


量子力学、经典力学、航空与航天、科学哲学、《论语》导读……这些是五年级小学生陈明明(化名)在复旦大学旁听的课程。


除了旁听,陈明明还积极与任课教师互动,甚至提出比较专业的问题。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更喜欢大学校园,可以听各种课程,对于未来做什么职业,还没具体的规划,但希望自己能看更多的书。


孩子:“成为一个科学家也很好的”


上学期,陈明明就在复旦大学旁听了。


最近,复旦校园媒体发布的一篇文章让他走红复旦。在这篇文章里,他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互加微信。


陈明明和复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互加微信。本文图片均为  “复旦人周报”公众号 图


对自己的意外走红,陈明明有些害羞,希望可以低调一些。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最近走在路上偶尔会有人和他打招呼,还有人见到他会拍照发朋友圈,甚至有学生加他微信。


大二学生夏克拉也发了一则关于陈明明的朋友圈:周二晚上《身边的基因科学》课堂上,她发现这个10岁的同学睡着了,“先趴着,后仰着头张着嘴,非常可爱”。


这次“睡着事件”让陈明明觉得很抱歉。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马上要参加航模比赛,下午训练得比较久,晚上听课时很困。当晚,他熬到课间十分钟,想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没想到自己睡太沉,一直到第二节课结束才被旁边的姐姐叫醒。下课后,他上讲台向老师道歉,老师没有责怪他,还告诉他要注意休息,才能更高效率上课。


夏克拉说,上学期她还和陈明明一起上了“《论语》导读”。他每次听课都很认真,几乎每节课后都会上去问老师问题,老师常常看到他会开心地笑一下。在她看来,陈明明又要上自己的课,又要私下补课,还要来这边听课,虽然说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有时候未免会有些累。


陈明明妈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陈明明周一和周五在复旦听课,周二和周四上午回到学校读书,周二和周四下午参加航模训练,周三和周末上专门的物理数学课,周末还会参加一些其他讲座。


陈明明说,自己累并快乐着。“我和他们(小学同学)聊的就是游戏,但我也不是很喜欢游戏。大家都会玩《王者荣耀》,但是那有什么好玩的。我总共玩过十局,被同学拉去玩的。”陈明明说,现在他会和小学同学在桌子上玩“斗笔”,看谁先把别人的笔打下去。笔要好,笔打的位置很关键。


他更喜欢大学校园,可以听各种课程,还能逗复旦的猫,看同济的小龙虾。“我喜欢这样的生态环境。”陈明明说,他更向往自由的生活。对于未来做什么职业,还没具体的规划,但希望自己能看更多的书。


“成为一个科学家也很好的。”他笑着说。


母亲:“只要他健康成长就好”


“文史科普类都爱看,物理书看得比较多,《寻找薛定谔的猫》《魔鬼出没的时间》《爱因斯坦的圣经》之类的……”陈明明妈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陈明明很爱看书。


她说,在陈明明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带他看绘本、纪录片和有意义的小众电影。好奇心驱动他学习更多的东西,父母也引导他在书本中找寻答案。他小学一年级开始看《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美国国家地理》等杂志,从三年级至今,年均阅读量约有一千万字。


“杂七杂八的书可能看得比较多,但是专业类的书浅尝即止,毕竟是一个小孩,现阶段维持兴趣比深究更有意义。”陈明明妈妈说,目前他对物理特别着迷,从阅读科普书发展到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才会选择听讲《量子力学》等物理课。


陈明明妈妈说,2016年11月,陈明明跟随他们夫妻从广东回到上海。在这之前,他就读于双语小学,英文水平不错,平时会看《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唐顿庄园》等英美剧。这学期他决定旁听复旦大学全英文授课的《量子力学》,但由于知识比较专业,已经远超出科普范畴,涉及到计算的内容他还理解不了,有大量专业英文词汇也听不太懂,所以已经决定放弃旁听。


关于儿子如何选择旁听的课程,她透露,自己会预先从课程表中挑选出一些课程,主要依据课程人数、课程名称来判断专业性强不强,以及是不是儿子感兴趣的方向。经过她的第一轮筛选后,陈明明再选出自己想听的课程。


陈明明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听过的课和授课教师的签名。


陈明明倾向于选择“认识”的老师。从2017年2月开始,他经常去各种博物馆、参加各类科学讲座和活动。因为积极提问和互动,他还和不少专家学者加了微信。


“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墨子沙龙、self讲坛、文汇讲坛、上海科协在科学会堂举办的一些讲座,我们都是经常出席的。所以进入大学课堂听讲,对他来说没那么困难,因为已经见过很多教授了。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他也学会和学者们交流的方式。他明白学者治学严谨求实,对一个孩子的问题,也能认真回答。”陈明明妈妈同时强调,她的儿子不是一个所谓的“神童”,只是喜欢读书,对很多事物都好奇。


她认为,小学是应该多听、多看、多读的阶段,正好上海有这么好的教育平台,“去大学旁听,也是为了满足他对各学科的好奇,而且可以和学者们近距离交流,很多爸爸妈妈回答不了的问题,他们会引导他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她希望陈明明自己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他现在喜欢科学,能往科研的道路上发展当然是好的。”陈明明妈妈说,“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想当科学家。这要靠他不断努力了,并不是听听课看看书就能达到的。”


“如果他有一天厌学了呢?”记者问。


“那也没关系呀,只要他健康成长就好了。”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揭秘万能的“朝阳群众”:13万人注册,积极分子每月补贴最高500元

高校现“共享校花”扫一扫领5分钟女友?北京交大:这锅不背!

昨晚有大片上线,光是主题曲我就听了三十多遍!

印度又不开心了???就因为中国新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

心塞!医生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剪坏其衣物,遭索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