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重要通知 | “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报名表下载地址变更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7-14 09:34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通 知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社和《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第一期)现在征稿中(详细信息见文末征稿启事)。近期,因学院施工原因,我中心官方网站服务器较不稳定,部分读者反映无法登陆官网下载报名表。因此,我中心公号将提供网盘链接,供读者下载报名表。读者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如仍有疑问,可向本公号留言。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2017年7月13日




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

“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第一期)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是媒介诞生和生长的温床,媒介嵌入并改变城市的时空、交往关系和生活轨迹,形成新的传播样态。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也因此而变革自己的面貌。本工作坊的主题:“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其意是突出媒介作为一个理论视野,好比考察城市历史和现实一个窗口,从中揭示在媒介的作用下,传播与城市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这里的“媒介”,不只是习惯所指的“大众媒介”,而是包含传播的各种方式、工具,比如日常交流、邮政交通、印刷出版、娱乐场所和体系、物质和文化空间等等。从媒介理论的脉络看,自麦克卢汉、英尼斯,经由梅罗维茨、波兹曼的媒介场景与社会角色变化,直至近些年欧洲的“媒介化”理论和德布雷的“中介”,关于什么是“媒介”,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对此,本工作坊并不强求一端。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运用不同的思想传统及其资源,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这既有利于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同时也便于形成对话。当然,我们特别鼓励研究者根据本土传播经验,挖掘中国思想文化资源,提炼出新的对于媒介的看法,从而为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中国传播研究学术话语做出贡献。


“传播与城市变迁”可以是一个过程,一段历史,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和现象;它同样可以是近期的现状,尤其是数字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特征。至于“传播与城市变迁”的指向及其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大而言之,它包括日常生活和样态、城市社会世界的沟通、城市新闻信息流通和影响、城市公共沟通的机制和效果、城市建筑和交往关系的组合、城市传统和文化意义的共享、城市形象、品牌的形成与实践,交通、金融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同城市的信息流、交通流及其关系变化等等。研究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自己心仪的论题。顺便说明,工作坊确定的论题与传播有关,但关于参与者,却绝无学科分界。相反,我们非常欢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并且真诚希望工作坊能够成为一个关于“传播与城市变迁”的跨学科对话场域。


本工作坊将于2018年1月上旬举办,有意报名参加者,请于2017年7月底前递交报名表以及论文题目、大纲及不少于2000字的提要(已经发表的文章恕不接受)。经过本工作坊专家评审后,被正式录取的学员将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同时要按照要求,在2017年11月底前,提交论文全文,随后我们会发出参加工作坊的邀请信并告知具体时间和地点。工作坊正式学员参加工作坊的所有费用,将由工作坊主办方负责。


报名表获取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递交报名表和一应材料的邮址:[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张琪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电话:021-65643743)

王雁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电话:010-6578328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社

《现代传播》杂志社

2017年5月


关于我们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