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曰】
人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点才艺傍身,总不会差的。
然而,本文作者认为,学的太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离“优秀”更远。
所谓学多不如学精,大抵如此吧。
学的太多,反而让你与优秀渐行渐远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牧马札记(ID:zhiye-zhijia)
学习虽好,切莫贪多
昨天与接近半年没凑到一块儿的好友聊天,婚后的人聊的话题大抵都是孩子。她说,给孩子报了钢琴、舞蹈、音乐、绘画等培训班,孩子始终学不好,我也看出了她内心的焦急。
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都会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多学习一些技能,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这都无可厚非,常说的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
初衷:就是让孩子变得优秀。
但往往会适得其反,回顾一下我们的教育经历,中国的孩子是那科弱补那科(到头来那科都不怎么地,一步步沦为平庸);而国外的孩子却不一样,他们往往是那科强补那科,这就是典型的中外教育的不同之处。
中国孩子讲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都要做到面面俱到,到头来却培养成“万精油”,平庸至极。国外的孩子专注特长发展,着重塑造专项人才,培养了很多中国教育看不上眼的“偏科生”。但踏入社会后,谁更具备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再看看成年人,依然面临类似的问题。
上周参加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培训课程。邻桌的姑娘很健谈,拉开话匣子给我讲,她听了这堂课,下午还得赶一堂理财的课,周末几乎都被大大小小的课程挤满了,什么心理、互联网、理财类的,但凡挪得出时间都会去,实在去不了就在家阅读相关书籍。
我给她翘起大拇指,学习精神难能可贵,但我却不赞同此类学习方式。这应该算是目前的普遍现象。没办法啊,时刻被危机感这条大黑狗跟着的我们,不学?被咬死是迟早的事儿!
包括之前的我也是如此,凡是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去提升,尽可能的把自己培养成十项全能性人才。
到头来我发现我走偏了,就像在森林迷了路,之前我被社会乱象迷了眼,没有发现一个事实:从古至今,没有一位全能性人才。
回顾三国时期的武圣关夫子,学不来孔夫子的之乎者也;春秋时期的文圣孔夫子,使不来关夫子的青龙偃月刀。着眼当下的篮球巨星姚明,唱不了歌神的陪你去吹吹风;乐坛歌神张学友,学不来姚明的左右勾手。
这个现象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有引起重视,似乎这都是常态事实不应该被关注,就像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会去思考为什么?人们却把苹果落地归咎到既定事实而不被关注一样。
为什么没有全能性人才?佛学可以解释这一点。
佛学很早就提到了一种学习原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意思是,佛法有成千上万的法门,每个法门皆能成佛,正因法门成千上万,只能选择其一进行长时间苦修,倘若习法繁多,终其一生也难成正果。
有人会提到可能是大脑负荷过重,不允许我们学得太多太杂,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大脑被开发利用率极其低下。所有症结归咎于两点:
·精力有限
·非你所长
1.精力有限
欧洲某小国,人口不足中国一线城市,但他们需要学习10余种语言,可见学习能力过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是,他们国家没出过一个文学家,究其因由,他们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学习语言上。
上文提到,人的大脑容量存储量惊人,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精力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摒弃于自己而言的鸡肋,主攻专项才能,使得在某项领域中做出一定的成绩。
现在社会局面复杂,知识越来越多样化,有心理、小说、思维、互联网、金融、商业等等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仅能选择其中之一。
就像某个时间点,我们选择了看一场电影、就得选择放弃看一本书,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我们都不是天资聪颖的天才,我们在专修单项才能时就算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做好,更不能为了于自己而言的鸡肋而分神。
给时间做做减法:
每个人都知道人生苦短这样的既定事实,但没有量化之前总觉得还有大把时光可以肆意造作。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指出中国平均寿命是74岁,这还不算意外事故等非自然死亡,我们为人生做下减法:
假如你今年24岁,你还有50年可活,是不是感叹还有大把好时光?你错了,当人在“五十知天命”的时候,还有多少激情可言?那我们抛开20年,其实你仅有30年的精彩时光,是否精彩还真的很难讲,但你依然感觉时间充裕?
不得不告诉你的是,其中30年中你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处于睡觉休眠状态,真正有意识的时间是15年,工作时间占30%,其中你吃个饭、约个会、啪啪啪的时间占20%,自主学习时间仅有7.5年,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2.非你所长
一个人有时候仅适合其中一个领域,有可能是身体、长相、性格、环境等因素造成。倘若你是一个执拗的人,喜欢在非擅长领域发展,我只能佩服你勇气可嘉。
你或许会给我讲关于内特罗宾逊的事,他身高174,然而却进入了NBA,曾经还赢得NBA扣篮大赛冠军。你有时会用自己熟知的励志鸡汤来宽慰自己,但这些都是特例,你比任何人都要心知肚明。
刚进简书写字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了很多专题,可以说一应具全,基本上揽括了现在流行的所有文学题材,在这里深深的赞美下简书,让各类写字的简友都有施展拳脚的地方。
一次我在首页看到了一篇浏览量非常高的文章,点击量超过3万,算得上大丰收。我有一个先了解作者的习惯,点进去之后我整个人惊呆了,我发现作者什么都写,似乎每个题材都很懂,有心理的、有时事的、有小说的,可以说一应俱全,由衷的感觉作者强悍至极。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一点进去,发现并非如此。就言辞和论点上来讲,较其他领域而言,他在心理学上造诣深厚许多,该类文章远比时事、小说类文章强上不止一个档次。
我就开始纳闷儿了?既然心理类文章写的挺好,为什么还在写其他的呢?长时间坚持所擅长的领域,对该领域认识也更为独到不是?
其实我们真的不必急于一时的曝光量来增加关注度,坚持写你所擅长的远比为了增加曝光写热点好很多。曾经一个作者这样讲,写字必须耐得住寂寞,得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圈粉或引流而写无关自己特色的文章。
亲爱的简友,坚持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你会发现你距离优秀越来越近。
写作就像跑马拉松,有时很累、很寂寞,但只要始终如一,终有所获。
引用一句广告词结尾:学习虽好,切莫贪多。
-END-
↓点击直达《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