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生活 = 复制,这个等式令我们感到惊奇。这么简单的吗?接下来做什么呢?
改善复制环境。
DNA双链暴露在环境中,没有一点遮挡,这不利于复制这种当时几乎是唯一的生产工作的进行。既然要生产,就要一个生产车间。这种车间很快出现了。有一种膜蛋白,把DNA,RNA和其他分子包裹起来,形成细胞。此后,生产复制工作,就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进行。膜蛋白的材料选择也慢慢变成了一些新增的DNA片段(基因)的工作,这些材料有自组织的特殊构型,保护着细胞。
由此就诞生了原核生物(prokaryotes)。此时,DNA尚未被核膜包裹,它与其他内部物质(细胞质)混在一起,被包裹在细胞膜中。
最初的RNA复制者是病毒,最初的DNA复制者则主要是细菌。有了外层膜以后,细菌这种单细胞生物,更像自主生活的生物,在温暖的海水中游荡,不断寻找营养物质,通常就是复制的原材料,快速复制出下一代细菌细胞。这些细菌细胞也因为亲缘关系,经常聚集在一起。
有了这层外包装,细菌也要保卫这层软软的“铠甲"(以及它所保护的内部物质),靠近有利于它的环境,远离不利于它的环境。因此,新一版生活,在复制之外,就增加了趋利避害的运动能力。
新版生活 = 复制 + 趋利避害
。
这种运动不再是单纯的漂浮、游荡,而是有一定理性秩序了:当处于有利的化学物质浓度高的环境,留下;当处于有害的化学物质浓度高的环境,离去。
主
动
的去与留,组成最初细胞趋利避害的两
种行为
“系统”。
在好环境中,细菌的移动会很缓慢,也很平滑,每次运动的步长很小。在坏环境中,细菌则会突然翻滚、旋转,就像大步跳跃一般,迅速摆脱当前环境,随机跳进到其他地方。平滑与翻滚两种运动方式搭配起来,让细菌得以趋利避害。
看,
连细菌这样简单的微生物,也都拥有行为的双系统!趋利时,是一种行动,平滑泳动,好像很温和、理性;避害时,是另一种行动,翻滚旋转,好像很激烈、感性。
细菌的行为双系统:滑动 vs. 翻滚
。
这两种行为之间不存在渐进的过渡,而是突然的转变,一个有序,一个随机。而且,
平滑与翻滚的比例通常为10:
1,平滑运动持续约1秒,翻滚运动持续约0.1秒。
细菌通过细胞之外延伸出的鞭毛,完成这两种运动。同时,鞭毛也能抓取一些物质,执行细胞内部的复制和代谢,因此,它也是摄食工具。运动与摄食,在此时并无明显区分,运动就是在摄食,摄食也就是在运动。
细菌为什么要采取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而不是采取单一行动呢?一直平滑移动不好吗?一直翻滚折腾不妙吗?如果营养物质多,总是慢慢滑动,好得很咧!但是,细菌不能保证一直幸运的处在这种环境中,需要随机翻滚,进入新的环境。
更进一步,好营养越多,细菌繁殖越快,有的细菌二十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以这种速度倍增下去,再多的营养物质,相对于指数级扩大的细菌菌落,也会显得不再多了。细菌的超高增速本身,就会改变细菌的平均环境营养浓度。在多代扩增之后,单位细菌所能摄取的营养物浓度下降,此时,细菌的运动方向突变,即旋转、翻腾,有一定概率带来生存优势,翻滚有机会将细菌带到营养物浓度更高的区域。
所以,无论环境如何,线性平滑运动+非线性随机跳跃的行为组合,总是对细菌更有利的。
科学家可以讨论细菌以何种方式来识别环境中的营养物浓度高低,而我们甚至不必理解这一操作细节,直接看结果就行:营养物浓度高,细菌繁殖就会快,浓度低,细菌繁殖就会慢,细菌可以很无知,但繁殖速度是明显的事实,
由繁殖速度就
能
推断
浓度高低。
繁殖速度快的地方,就是
营
养物浓
度高的环境。
浓度高低
是比较出来的,这种比较可以从繁殖结果、而不是从识别浓度高低的机制出发。
通常认为,细菌不具备测量不同地方、即不同空间的营养物浓度梯度的能力,而是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营养物浓度。这种比较,主要透过运动形态进行。营养物浓度高,移动就平滑、缓慢,繁殖就快;浓度低,移动就随机、激烈,繁殖也慢。
有了细胞膜的细菌细胞,无法控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面对生存环境固有的不确定性,采取两种相反的对偶的行为,即运动的双系统,
有序泳动 vs. 随机翻滚
,来解决长期稳定演化的问题。
细胞内分工:信息与能量的功能双系统
细胞通过运动双系统,改善了生产复制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既得改善,接下来又可以提升内部的组织水平。从这里,开始了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
(
eukaryotes
)
的跨越。
对细菌这样的单细胞生物,DNA还没有专门的区域,只是与其他细胞质共享细胞内区间,但这会降低生产和复制效率。如果能为DNA专门建一个区域(核区),将生命的指挥决策部门独立出来,那就可以在核区之外,专门安排具体的复制操作空间。细胞内部一旦分区,生产和复制都会更有效率。但是,如果没有重大的外部干扰,这种分区也不会发生。单细胞原核生物正好遇到了这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