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列表发在前面。这个草稿存了一个月,开始时候想双十一以前发着玩,但是那时候很忙,就拖到了双12, 然后双12那天我时差感冒加上因故心情奇差,也就没有写。所以现在补上大家看着玩。
-
神仙水是真的好用的。
明年我就35岁了,我从23岁开始用了很多瓶。我真的不大注意护肤步骤,也不看效果的,反正大效果差不多就行了,就像小时候根本不在意具体某次考试成绩,只要最后能在哪个排名里就好了。忙起来就更不管了,能卸妆洗脸睡觉已经不错了。但是神仙水和面膜我一直在用。回纽约买烟买酒都会被查 id, 是不是那种调情逗趣的查我自己还是能分辨。
-
Deadline 前 36个小时是最有效率的。
这个规律是古时候还在美国南方读美国历史的研究生时候和同学们总结的,当时大家特别喜欢在 ddl 三十六小时前在 google talk 的聊天室里互相开黑色玩笑,开一下去写几百字,开一下写几百字,paper 就赶完了。还有个说法是一天集中精力写东西读书的时间最多就是三四小时,当然可能读文学虚构作品的阅读会放松一点可以持续久一点。
-
看电影画画是最开心的。
大学入学时候我在南开大学商学院,大一下学期决定转系学历史,因为我想法很单纯,我觉得并不想学商科,想去学要看很多书查很多资料写很多论文的学科,历史是研究过去的故事,我就转了。学业之余画画放松玩。大二的暑假,我爸给我展示他学生的作品,说了一句你要是画也能画这么好。我还挺要强的,想,哼,这个句式有点可疑啊,意思是我画得没那么好了。于是也就有空时候画着玩。所谓有空的时候就是专业书看完了,资料写完了,作业翻译完了之后看美剧和电影的时候,我就一边画画一边看,并不浪费时间。在美国读书时候一直到13年都在给殳俏的专栏画插画,那些插画就是伴随着 grey's anatomy, newsroom, good wife 等等画完的。
-
不开心的时候只能画画。
还是大学时候,长辈饭局。因为父母祖父母都是艺术工作者,席间其他外行的长辈就会说,这孩子真奇怪啊,干嘛要去学历史这种没用的东西。我爸每次都皮笑肉不笑说她喜欢啊,她还要出国继续学。我妈就会打圆场说,她不开心时候就画画。我当时还觉得我妈这么说很矫情,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去年个展的新油画几乎都是在生日前分手之后的一个月画出来的。我并没有打乱展览的计划去矫情地疗伤也没有和世界失联,我就画画了。
-
接上条,我从来不会聊私事和私事的细节。
也从来不跟前任做朋友。真的没那么缺朋友。
-
爱运动,post gym high 也是 high。
我很爱比较剧烈的运动,喜欢跑步,喜欢看村上那本跑步书,至今最喜欢的跑步线路依然是古时候大学城公寓对面的树林里学校越野跑兄弟会男生们爱跑的线路,虽然今年看 sharp objects 时候看到类似的南方树林觉得好后怕,但那个树林有一种神奇的令人平静的封闭感。然后便是以前在纽约住在中国城,两桥之间,从布鲁克林大桥跑到布鲁克林,看了河边公园的夜景再从曼哈顿大桥跑回来,桥下是入海的河和灯光,觉得非常自由。
-
在哪里都可以睡着。
哪怕过去一周时差和别的事导致睡眠变少,但能睡着的那几个小时,瘦了一些也还活着。
8.
Deadline 多总比少好。
比如我写这个的原因就在于我今天还要写完画完给 JNBY 账号的一篇专栏稿,还有另一个提纲要给到 GQlab 的亲人。但是越忙的时候就是越有灵感的。
9.
要一直学习。
贴上一个链接,
是三年前给
乌云翻译的一篇文章
,讲年长的大师们年过八十依然在学习创作工作进步,翻译完之后我每年都会查一次他们在干嘛,除了一位本来就身患重病的艺术家去世了之外,其他人都依然在工作创作出书表演等等。
10. 如果是自己在意的人,那就无论如何都要尽量不说伤人的话,能平静沟通就沟通。也许会觉得委屈,但能做到还是觉得人类是很强的。
三里屯有很多算命阿姨,也有很多积极地想要给你设计发型的男生,还有一些看着你想要卖给你东西的黑哥们。相比之下,卖玫瑰花和彩色亮灯气球的阿姨要少一点。
那天碰到一个算命阿姨,阿姨追着我不放,说我面相好,但是要注意一些东西,至于要注意什么她没有说,那是付费内容,要把手伸过去给她瞧瞧才行。她就跟着我,非常希望给我看看。我转身还挺严肃地对她说,阿姨,您是看不出我的面相的,我是个外星人,披着一层人皮。阿姨定睛瞪我,转身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