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社会各界期待着著名高校为
“双一流”建设
提供有益的洞见。5月21日下午,
“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7”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
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举行,大陆、香港12所顶尖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祝贺浙江大学
建校120周年
,共同探讨
一流大学发展之路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到会并讲话。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出席。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出席会议并致辞,校长吴朝晖主持开幕式。
吴岩指出,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是
人才培养
。他说,一所伟大的大学要回归教育初心,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养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卓越人才。要从五个方面助推人才培养。一是做好
领跑工作
,未来要在六大学科领域实现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二要面向
中西部
促进公平,让高校为当地培养出那个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一流人才。三要把
创新创业
作为长期战略,培养人才具探索和冒险精神,用创新促进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四要
推动融合
,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产生深度耦合。五要倡导
质量文化
,在大学中形成一套自我监测、续改进的文化。
金德水表示,浙江大学在历经120年的奋斗历程中,秉承
求是创新
的优良传统,在抗战烽火中崛起,在国家建设中奉献,在并校融合中跨越,在争创一流中奋进,创造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特色。近年来,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
“双一流”战略
,在
“六高强校”战略
指引下,各项事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面向未来的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当前,浙江大学正处于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集聚资源、凝聚力量。他强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的大学要主动担起当代大学的使命责任,同心同德、共创一流,共同成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兵和典范,为早日建成
高等教育强国
和
创新型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以
“畅想一流大学2030”
为主题,与会各校领导就相关议题交换意见、深入讨论、分享观点,提出从未来关照当下的建设性意见。大会报告分两个阶段举行,分别由沈祖尧和林忠钦主持。
吴朝晖在演讲中指出,
开放办学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开放办学将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浙江大学将围绕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的愿景,全面构建开放式的战略格局和协同治理模式,重点实施三大战略: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开环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开源的思想文化高地。他认为,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倡议构建开放式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保持与国际教育和创新网络互联互通,在全球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中承担更大责任、做出更大贡献。
同样是处理国际国内两个环境,林建华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世界的问题。需要根据本校特色创造自己的模式,创造适合自己学校的、适合中国的一种模式,这才能够真正把教育办好。“港大未来将鼓励学生成为环球公民及提升竞争力,让他们更具
国际视野
。”马斐森说。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
人的培养
。林忠钦认为,大学要回归本身,关注教学,“教材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王树国介绍了中国西部科学创新港的建设情况,就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开展探索。“随着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学不能墨守成规,大学在课程实际及教学上需要作出改变。”谈及人才培养陈繁昌如是认为。
如何用
真善美
雕琢学生,许宁生认为要在
“想”“说”“做”
三个字上做文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特别注重
“德”
的方面。“我们不希望学生是一个功利的胜利者,不希望学生有知识但没有良心,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
有良知、有正面价值观
的人。”沈祖饶说。
在之后召开的
“9+3”校长联席会议
上,
与会高校通过
《面向2030的“一流大学创新网络”合作倡议》
并达成共识,将以
中国的研究型大学
为节点,成员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相互联通的合作网络,协同创新,有力支撑
创新型国家建设
。
《合作倡议》指出,一是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合作网络
。结合各校优势和特色课程资源,推动基于
互联网、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大数据
的教学改革,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体系和新平台,探索
多元化、个性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促进教育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及实习实践活动;推动成立
创新人才及未来领袖
联合培养项目,加强互派交流生,促进内地—香港两地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跨境跨界学习交流。
二是
构建科学研究合作网络
。推动成员高校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的汇聚交叉和融合共享,塑造尊崇创新、倡导合作的
学术共同体
;推动各领域创新人才和学术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建设协同创新的
科研联盟
,实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和联合攻关;推动形成教师
跨校进修和访问交流
的常态化机制,共同举办
高水准的学术会议
。
三是
构建知识转移和成果转化合作网络
。发挥一流大学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共同建设辐射全国的
知识产权交易网络
;推动建设产教融合的
创新战略联盟
,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效益,打造一流的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和师生创新创业生态社区;围绕工业技术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医疗服务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等社会服务工作。
四是
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合作网络
。推动塑造开放共享的大学知识和文化源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中撷取思想精华,促进大学精神及思想文化辐射提升社会文明;推动构建
一流大学智库合作网络
,促进
多元文明
的对话交流和共同发展;推动履行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使命,在数字文明、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共同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是
融入全球教育与创新合作网络
。推动与
高等教育国际组织
的合作交流,促进与
世界顶尖大学
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学生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同拓展海外学习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培养的机会和平台;推动连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共同谋划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计划,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转移转化;推动完善
一流大学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