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尹鸿总结了七大风险,即投资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产品生产风险、影院影厅建设风险、观影需求减弱的风险、产品预测的风险和电影市场不规范的风险。
中国经济网 | 邵希炜
18日上午,“电影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专场论坛在京举行。清华大学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增速明显
他表示,2002年至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2016年票房增速甚至高达49%,这种发展是非常态的。由于电影产业过于火爆,大量行业外资本引入,导致电影商业化程度太高。
此外,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随着新市场、新观众、新类型、新爆款的出现,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乱象超过想象”,这不仅为市场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也让电影行业变得“急功近利”。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尹鸿总结了七大风险,即投资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产品生产风险、影院影厅建设风险、观影需求减弱的风险、产品预测的风险和电影市场不规范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尹鸿还提出了应对方法。
随着市场空间的潜力缩小,行业泡沫化趋势会更加明显,明星天价,影院成本过高,电影产量过剩,市场竞争过度,渠道窗口不足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影投资的效益。
对此,尹鸿表示,理性投资和投资专业化是产业发展必然要求。
电影行业由于影响大、热点多,容易吸引热钱和股民的关注。随着电影发展进入信城通,电影的票房奇迹减少,电影企业的股票价格下滑明显,也容易造成市场的“看衰”风潮,导致电影企业的股市风险。
对此,尹鸿建议,扩大电影企业的产业链条,用更多的电影业绩增加股民信心,才能保障电影企业在故事上获得投资者认可。
电影产品大约50%可以进入院线放映,大约20%左右能够得到成规模放映,虽然有大量影片的资金来源为非直接商业投资,但是产品过剩,且电影生产营销成本越来越高。
对此,尹鸿建议,减少对电影的盲目生产,针对不同观众、不同档期、不同市场、不同需要,精准定位,分钟生产,才能有效降低产品风险。
中国电影院和银幕数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观众的观影人次刚刚与美国相同,但是单厅的平均上座率和营业额都在下降,影院的增长高于观众需求的增长。
对此,尹鸿告诉记者,随着影院租金等各种成本的增加和影院竞争的加剧,如何有效地利用阶梯化票房,利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视影院的“消费者剩余”最小化,影院的销售效益最大化,增加影院广告、卖品、衍生品、餐饮消费服务、娱乐的效益,都是提高盈利水平,抵抗低增长的重要举措。
由于票价补贴已经让观众对票价敏感,也由于电影产品还不能有效满足电影观众的需求,更由于新市场上的新观众对于电影消费这种重新恢复的“文化娱乐”方式的新鲜感消失,电影观众的消费热情和愿望出现低谷,这是2016年我国电影市场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对此,尹鸿说:“因此,如何用更好更对位的产品、更准确地营销、更优质地服务和更廉价的价格培养观众的电影消费欲望,扩大消费人群,留驻电影观众,增加观影频次,将是未来中国电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