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Workplace habits: Full-time is full enough为标题一些科学家正在与“一周工作五十个小时是偷懒”的有害观念作斗争。
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Meghan Duffy有一件事要坦白:一般下午五点一到,她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着丈夫和三个孩子,而不是和显微镜和水样待在一起。
Claire Welsh/Nature
Duffy最早是在一个名叫“动态生态学”的热门小组博客中坦白自己“只是个全职科学家”的,自此之后,她一直在传播这个消息。那篇博文发表于2014年,名为《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并不需要每周工作80个小时》,迅速成为了动态生态学博客史上最受欢迎的文章,至今无人超越。在博文中,Duffy估计自己每周一般工作40-50小时。
承认这一点是个冒险的举动。“这篇博文发表的时候我正在评终身职位,当时我并不确定我应不应该承认这一点,”她说。博文立刻受到了几乎一面倒的正面评价。一位大学院长在推特上分享了这篇博文——这是第一个表明她的坦诚不会影响教职评选的明确信号;她最终获得了终身职位。其他科学家则表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认可。“有位女科学家在停车场里告诉我这篇博文改变了她的生活,”Duffy说,“之前,她一直有负罪感。一个人应该长时间工作的想法十分普遍。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到60-80小时,你做的就是不够的。这让人们感到焦虑。”
在她每周40-50小时的工作时间里,Duffy取得了不少成就。今年早些时候,她获得了众人艳羡的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
一些科学家或许会抱怨(甚至吹嘘)自己疯狂的工作时间,但许多其他人却在静静地按每周四五十小时的正常时间工作。Duffy和这些科学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通过平衡优先事项、坚持自我,他们获得了更多实验室外的生活时间。
Meghan Duffy不仅是在实验室里带着十几个学生的PI,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位时间管理大师。她为自己的实验室成员制定了一条重要规则: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知道自己把时间用在了哪里。
在博士后期间,Duffy开始追踪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发现她浪费的时间自己认为的更多。“我会休息一下,看会儿《纽约时报》,”她说,“当我开始统计时间后,我发现我其实看了半个小时,沉迷看新闻是我的弱点。”
下面是几条时间管理建议:
•管理电子邮箱。Duffy不会在收到邮件时立刻阅读和回复邮件,而是使用BatchedInbox服务:它能收集一天中收到的电子邮件,在下班前打包发出。英国管理咨询公司Lightbulb的总裁Paul Marsh认为,一个理想的收件箱里最多只能有40封邮件。剩下的应该被删除或存档。他还建议人们关掉电子邮件提示音。
•减少多线程工作。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Richard Primack表示,他在一次专注于一个项目时工作效率最高。
•分解任务。Marsh建议将重要工作分解为30-50分钟的小任务,在此期间心无旁骛地工作(包括不查、不回邮件);把比较大型的任务放到后面做。
•利用好碎片时间。两次会议中间的20分钟休息时间也能用来高效工作。“我没法在20分钟内想出论文的引言部分怎么写,但说不定能写好一篇田野调查的方法部分。”
•了解自己什么时候精力最充沛。Marsh建议,在精力最充沛的时段专注于重要工作,把“维护性”工作留到精力欠佳的时段。
科研工作是难以预测的,在有些日子里或许需要晚点下班。但科学家并不需要每天都挑灯夜战——甚至不需要经常在六点后下班。“每个人都能从工作之余的时间中获益,”Duffy说,“你必须从人的整体出发考虑。”
在许多领域,漫长的工作时间仍然是研究人员的常态。在《自然》2016年的一项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中,38%的受访者报告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表示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2013年一项针对欧洲研究者学术工作习惯的调查显示,德国资深学术工作者报告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2小时,高于所有其它被调查的国家。2014年一项针对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UCU)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显示,41%的全职大学教师表示自己的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2012年,一项类似的UCU调查也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经常或总是感到来自同事和主管的延长工作时间的压力。
不是所有科学家和学者都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日程安排;这是在寻找实验室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有的实验室的PI是工作狂,所以其他成员也没法有自己的人生,”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化学家Anthony Ryan说。
对于负有子女和家庭责任的科学家来说,工作时间漫长特别令人沮丧。Jess Vickruck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生态学博士后,她的儿子出生于2014年初,她表示,她仍然担心身为母亲会导致她在求职和升职时面临竞争劣势。其他人能长期每周工作60小时,但她无法再这么做了。
Vickruck说,她在加拿大布洛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有两位女同学在生孩子后退学了——这种常见现象凸显了平衡科研与家庭生活的挑战。Vickruck决定继续从事科研,但母亲的身份使得她不得不摒弃此前懒散的时间管理态度。“以前,我并不怎么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因为我有大把的时间,”她说。现在,她试着通过避免过多地在办公室闲谈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她也无法完全不与同事沟通。
虽然存在重重挑战,但是许多研究者发现还是有可能挤出时间享受实验室之外的生活的。根据《自然》2016年对近6000位研究者调查的数据,19%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情况不满,但有46%的人表示满意。这项调查还发现,63%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休假时间(包括年假、事假、产假和育儿假)感到满意。
Teichler, U. & Hohle, E. A
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Richard Primack长期在拥有悠久生态观测历史的地区研究气候变化,其中包括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他指出,瓦尔登湖最著名的居民——作家亨利·梭罗会花上一整天时间来观察周边环境、阅读,并写下他看到的事物。“你可以说他是个工作狂,但对他来说,这些工作非常轻松,”Primack说。
Primack只做让他有成就感的工作,以此来学习梭罗的榜样。他享有将不太有意义的工作交给别人的“奢侈”。“我聘请专业编辑来帮我润色论文、经费申请书和研究报告,”他说,“我自己也能完成这些工作,但对我来说,花钱请别人做效率更高。”他说,在令人不快的工作上花费太长时间并不能造就成功的事业。“许多同事告诉我,他们必须加班加点撰写能帮助他们晋升的论文,”他说。“如果我在晚上写作,那也是因为我喜欢,而不能因为别人这么说就照办。”
在听了同事们抱怨工作累和工作时间长很多年后,Primack决定对生物学家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完成了多少工作进行实证研究。在一项2013年发表于《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中,Primack与合作者分析了2004年到2012年期间该期刊收到投稿的时间。超过四分之一的论文投稿时间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七点到早七点之间。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长5%到6%,表明研究者的私人时间日益受到侵占。
他的研究发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相较于比利时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国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五倍。在日本,30%的论文原稿都是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后投出的。在下班时间提交论文的北美科学家只达到了平均水平。他说:“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超过平均,但研究并没有显示出这一点。”
Primack承认,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在晚上和周末都加班工作了——这进一步表明科研并不一定总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他也曾在婆罗洲从事过艰苦的野外工作,还在16个月内赶写出了《保护生物学概要》这本教科书。“即使在写这本书时,我也会花时间和我的孩子一起玩,”他说。
PI应该让实验室成员放心,告诉他们不用为了占得先机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哥本哈根大学的植物科学家Stephan Wenkel表示。“我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时长,而是效率,”他说。“我不会追踪自己的工作时间,也不会追踪团队成员的工作时间。”
来自德国的Wenkel表示,朝九晚五在丹麦十分盛行:“研究所一到晚上就空了。”他补充说,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推崇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闻名。在他的工作单位,科学家有处理个人事务的自由。“在这里,员工因为托儿所打来电话而需要在下午离开办公室,是可以被接受的,” 他说。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全球生活质量排名中将丹麦评为第三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丹麦对家庭友好的态度。
Wenkel提醒实验室成员,过长的工作时间反而可能对工作有害。“工作效率遵循钟形曲线,”他说。“一旦达到了最高点,你的效率就有可能开始下降,因为你没那么专注了。”他说,他曾经让明显太过疲劳的实验室成员回家休息。Duffy表示,她自己也曾经历过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她说:“工作到一定程度后,你会频频犯错,还不如回家休息。”
Duffy也同意PI应该停止监督成员的工作日程。“这种方法并不高效,”她说。她让实验室成员自己决定工作时间,并希望他们有时间追求科学以外的事物。“我的实验室成员中曾有过好几个耐力运动员,”她说,“他们也完成了许多工作。如果不告诉我,我都不知道他们参加了铁人三项比赛。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非常强。”
科研工作或许无法让你天天准时下班,但如果管理得当,你仍然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Nature | doi:10.1038/nj7656-175a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来源:Nature自然科研
编辑:Alex Yuan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学生有什么差别?
2. 近85%的跑步者因跑步而受伤,你进行的慢跑真的对身体有好处吗?| SciFM Vol.08
3. 西瓜必须死,就在这个夏天
4. 再次颠覆认知!看完这些图,你才真正知道人类有多么渺小
5. 爱因斯坦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天文学家刚刚做到了
6. 这又是一篇十分正经的招生宣传,不过聊的是国科大……
7. 超算界祁同伟,谷歌要让全世界向量子霸权低头
8. 描述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究竟是个什么鬼?
9. 孩子,有时候并不是生活欺骗了你,而是你可能还不懂概率统计……
10. 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单身男科学家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