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更名 ·  13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JMCC ... ·  20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复旦李卓/黄霞芸AFM:基于双嵌段共聚物刷的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徐哲博士等AFM:硅基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京大学张锦、童廉明团队JACS:基于堆垛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西安交大陈小明/邵金友团队 Device:可编程仿生超材料电子的熔模微铸造3D打印方法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1-20 12:3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超材料通过各结构单元的特异性组合,为仿生电子器件的多模态集成与解耦提供实现路径。然而,制造工艺和功能材料的不匹配严重制约电子器件的材料与制造手段的选择范围。


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失蜡法便用于铸造结构复杂、配比多样的青铜器。若能通过微尺度3D打印制备可溶化“蜡模”,进而获取空心“模骨”后注入功能材料,则可制造结构复杂、种类多样的超材料电子器件,对多类型、高性能、难成型器件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陈小明、邵金友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布尔逻辑的熔模微铸造μ-3D打印(BμSL)技术,可实现多种不同功能材料的复杂高精度结构成型。通过模仿触觉强弱感知,继而制造类神经元超材料器件,增强了机械手抓取的自主执行与多模态识别能力。这项研究为可编程超材料电子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一种通用策略。

本工作取得如下亮点结果:


1)受古代青铜器失蜡法铸造工艺启发,提出一种面向多材料、难成型、跨尺度、可编程的超材料电子3D打印方法;


2)提出一种基于电润湿效应的微注塑方法,实现超20种复杂超材料成型;


3)设计与制造类神经元效应的压电超材料电子,实现仿生抓取、多模态特征解耦、自感知识别与强化学习应用。


202519日,相关论文以题为“Investment micro-casting 3D-printed multi-metamaterial for programmable multimodal biomimetic electronics”发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旗舰期刊Device上。文章第一作者为Chunjiang Wang,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小明教授、电信学部张洁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文章得到了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陆洋教授的合作支持。


1BμSL制造方法及特点



掘坑,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油蜡墁定,雕镂书文、物象。外施火力炙化其中蜡模,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洪炉熔化,一齐如水横流,钟、鼎成矣


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篇》节选


作者受失蜡法铸造工艺启发,提出一种基于布尔逻辑的熔模微铸造3D打印方法(BμSL)。如图1所示为熔模微铸造3D打印方法的示意图,展示了多种难成型功能材料的超材料结构,包括高固相含量的铁基电磁材料和钛酸钡基压电功能材料,以及Ga-In金属和海藻酸钠水凝胶。

基于布尔逻辑的熔模微铸造3D打印方法


该方法还可制造多材料、多类型复杂微结构,包括极小曲面晶格、八角桁架等。多种功能材料与复杂三维微结构的随机组合,极大拓宽了可制造器件的范围。进一步,作者提出一种具有梯度化结构的三维压电超材料器件,通过模仿皮肤神经元的分布特点,突出“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制造优势。


2、可溶性光敏树脂合成及微尺度打印


作者研究了BμSL方法中的关键工艺步骤(图2):可溶性光敏树脂的合成及微尺度结构打印。通过研究并调控树脂组成及曝光成型规律,实现常温常压下无明显溶胀的光固化“蜡模”制造,最小成形尺寸可达10 μm。与LIGA刻蚀及其他可溶可打印的高分子体系对比,该树脂体系可裂解成盐并溶于水,无固体残余,在裂解率和最小成型尺寸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跨尺度2D/3D可溶性树脂合成及微尺度结构打印


3跨尺度功能超材料


跨尺度功能超材料制造及综合性能对比


作者进一步对超疏水可稳定去除的“模骨”制造进行了研究(图3)。实现“蜡模”与“模骨”的结构转化是BμSL方法中的难点。作者提出基于电润湿效应的微流道异质材料置换方法,得到了跨尺度多种类(PVDF/CNT,PVA/BNNS)的压电超材料,包括具有微观三维结构的橡胶基超材料和具有微-纳二级结构的气凝胶超材料。与同类型制造方法对比,BμSL在成形结构长径比(>20)、材料选择种类(>20)和成型尺寸(50μm)等方面,均优于其它方法。


4、仿生超材料压电器件及可编程性能设计


为说明BμSL方法在结构-功能一体化器件上的应用,作者设计并制造了具有梯度化结构的柔性压电超材料(FMG)。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获得多组性能可调、结构可变的压电单体器件(FMPx


结果表明FMPx的小载荷响应较无结构化器件提升近20倍,进而将其梯度化组装,可得到兼具小载荷灵敏响应性和大载荷稳定服役性的梯度化结构超材料器件FMG。这说明BμSL方法可提高柔性压电超材料电子的响应可调控能力,拓展了适用范围。


仿生压电超材料及其性能可调控设计


5、多模态感知系统及自主交互


作者建立了压电超材料器件与机械手自主控制的交互系统(图5)。通过将多个FMG-T/J器件分别安装到机械手的尖端和关节处,测试并获取仿生多模态阵列感知系统(BASS)对软硬感知的斜率特征(kx)和抓取状态(U(θ))的响应特征


研究发现,该系统增强了机械手对易碎、易变形等15种物体的感知能力。BASS赋予机械手对不同软硬物体(0.72-13.15 kg/cm2)的动态抓取反馈和多模态(接触、弯曲、摩擦、刚度)感知能力。

仿生多模态阵列感知系统

本文研究结果为仿生超材料电子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及性能调控提供了实现方案。BμSL方法为仿生超材料电子性能设计带来新的实现思路,降低了多模态器件的感知集成难度。该工作有望为机器人自主操纵与反馈提供支撑,未来可灵活应用于软电子器件、自主判断与识别、柔性触手及控制等多类应用。


【通讯作者简介】

陈小明教授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现任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功能结构一体化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其中IF10的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主持获批陕西省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担任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Frontiers in Materials编委。


论文信息

Investment micro-casting 3D-printed multi-metamaterial for programmable

multimodal biomimetic electronics

Chunjiang Wang, Xiaoming Chen*, Qihang Song, Jianxu Shi, Mengyong Lei, Duo Ma, Xiangming Li, Xiaoliang Chen, Hongmiao Tian, Chunhui Wang, Jie Zhang*, Yang Lu, and Jinyou Shao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device.2024.100658


相关进展

中北大学祝锡晶教授团队、西安交大邵金友教授/田洪淼教授团队 AFM:应用于高温环境高强度无痕抓取的纳米复材基仿生干粘附结构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 Adv. Mater.:开发出仿树蛙脚蹼的可穿戴柔性电极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Adv. Funct. Mater.》:开发出适用于低温的电热变刚度粘附结构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 Sci. Adv.:开发出基于电致动智能粘附结构的寄居无人机

西安交大邵金友教授团队 Matter:煮茶叶的方法实现规模化制备致密涡轮状石墨烯,实现高密度电容储能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Adv. Sci.》:开发出面向极端不平整表面和振动环境的自适应粘附结构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Mater. Horiz.》:开发出基于多功能智能皮肤的自适应变色系统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Sci. Adv.》:开发出传感触发变刚度智能粘附结构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 Small:基于液晶弹性体和螺旋形金属丝的刚柔共体智能人工肌肉

西安交大邵金友、田洪淼团队《Nat. Commun.》:开发出自生长式核壳仿生粘附结构

西安交大邵金友教授和田洪淼副教授《ACS AMI》: 在空气和水下环境中具有高附着力的新型粘附结构的仿生制备

西安交大邵金友、陈小亮团队《Sci. Adv.》/《Adv. Mater.》:提出“仿生门控”柔性传感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邵金友教授课题组发明新型固态电解质填充技术打造“超级电容”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