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通过各结构单元的特异性组合,为仿生电子器件的多模态集成与解耦提供实现路径。然而,制造工艺和功能材料的不匹配严重制约电子器件的材料与制造手段的选择范围。
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
失蜡法
便用于铸造结构复杂、配比多样的青铜器。若能通过微尺度3D打印制备可溶化“蜡模”,进而获取空心“模骨”后注入功能材料,则可制造结构复杂、种类多样的超材料电子器件,对多类型、高性能、难成型器件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
西安交通大学陈小明、邵金友教授团队
报道了一种
基于布尔逻辑的
熔模微铸造
μ-
3D
打印(
BμSL
)技术
,可实现多种不同功能材料的复杂高精度结构成型。通过模仿触觉强弱感知,继而制造类神经元超材料器件,增强了机械手抓取的自主执行与多模态识别能力。
这项研究为可编程超材料电子的
设计与
制造提供一种通用策略。
1
)受古代青铜器失蜡法铸造工艺启发,提出一种面向多材料、难成型、跨尺度、可编程的超材料电子
3D
打印方法;
2
)提出一种基于电润湿效应的微注塑方法,实现超
20
种复杂超材料成型;
3
)设计与制造类神经元效应的压电超材料电子,实现仿生抓取、多模态特征解耦、自感知识别与强化学习应用。
2025
年
1
月
9
日,相关论文以题为“
Investment micro-casting 3D-printed multi-metamaterial for programmable multimodal biomimetic electronics
”发表
Cell Press
细胞出版社旗下旗舰期刊
Device
上。文章第一作者为
Chunjiang Wang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小明教授、电信学部张洁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文章得到了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陆洋教授的合作支持。
“
掘坑,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
模骨
。油蜡墁定,雕镂书文、物象。外施火力炙化其中
蜡模
,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洪炉熔化,一齐如水横流,钟、鼎成矣
。
”
—
(
1637
年)宋应星《天工开物
-
冶铸篇》节选
作者受失蜡法铸造工艺启发,提出一种基于布尔逻辑的熔模微铸造
3D
打印方法(
BμSL
)。如图
1
所示为熔模微铸造3D打印方法的示意图,展示了多种难成型功能材料的超材料结构,包括高固相含量的铁基电磁材料和钛酸钡基压电功能材料,以及
Ga-In
金属和海藻酸钠水凝胶。
该方法还可制造多材料、多类型复杂微结构,包括极小曲面晶格、八角桁架等。多种功能材料与复杂三维微结构的随机组合,极大拓宽了可制造器件的范围。进一步,作者提出一种具有梯度化结构的三维压电超材料器件,通过模仿皮肤神经元的分布特点,突出“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制造优势。
作者研究了
BμSL
方法中的关键工艺步骤(图2):可溶性光敏树脂的合成及微尺度结构打印。通过研究并调控树脂组成及曝光成型规律,实现常温常压下无明显溶胀的光固化“蜡模”制造,最小成形尺寸可达
10 μm
。与
LIGA
刻蚀及其他可溶可打印的高分子体系对比,该树脂体系可裂解成盐并溶于水,无固体残余,在裂解率和最小成型尺寸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
2
跨尺度
2D/3D
可溶性树脂合成及微尺度结构打印
作者进一步对超疏水可稳定去除的“模骨”制造进行了研究(图
3
)。实现“蜡模”与“模骨”的结构转化是
BμSL
方法中的难点。作者提出基于电润湿效应的微流道异质材料置换方法,得到了跨尺度
、
多种类(
PVDF/CNT,PVA/BNNS
)的压电超材料,包括具有微观三维结构的橡胶基超材料和具有微-纳二级结构的气凝胶超材料。与同类型制造方法对比,
BμSL
在成形结构长径比(
>20
)、材料选择种类(
>20
)和成型尺寸(
50μm
)等方面,均优于其它方法。
为说明
BμSL
方法在结构-功能一体化器件上的应用,作者设计并制造了具有梯度化结构的柔性压电超材料(
FMG
)。通过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获得多组性能可调、结构可变的压电单体器件(
FMP
x
)
。
结果表明
FMP
x
的小载荷响应较无结构化器件提升近
20
倍,进而将其梯度化组装,可得到兼具小载荷灵敏响应性和大载荷稳定服役性的梯度化结构超材料器件
FMG
。这说明
BμSL
方法可提高柔性压电超材料电子的响应可调控能力,拓展了适用范围。
作者建立了压电超材料器件与机械手自主控制的交互系统(图
5
)。通过将多个
FMG-T/J
器件分别安装到机械手的尖端和关节处,测试并获取仿生多模态阵列感知系统(
BASS
)对软硬感知的斜率特征(
k
x
)和抓取状态(
U
(
θ
)
)的响应特征
。
研究发现,该系统增强了机械手对易碎、易变形等
15
种物体的感知能力。
BASS
赋予机械手对不同软硬物体(
0.72-13.15 kg/cm
2
)的动态抓取反馈和多模态(接触、弯曲、摩擦、刚度)感知能力。
本文研究结果为仿生超材料电子的
“
材料
-
结构
-
功能
”
一体化制造及性能调控提供了实现方案。
BμSL
方法为仿生超材料电子性能设计带来新的实现思路,降低了多模态器件的感知集成难度。该工作有望为机器人自主操纵与反馈提供支撑,未来可灵活应用于软电子器件、自主判断与识别、柔性触手及控制等多类应用。
陈小明教授
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教授
/
博导、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现任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功能结构一体化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80
余篇,其中
IF
>
10
的论文
20
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16
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
1
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主持获批陕西省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担任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Frontiers in Materials
编委。
论文信息
:
Investment micro-casting 3D-printed multi-metamaterial for programmable
multimodal biomimetic electronics
Chunjiang Wang, Xiaoming Chen*, Qihang Song, Jianxu Shi, Mengyong Lei, Duo Ma, Xiangming Li, Xiaoliang Chen, Hongmiao Tian, Chunhui Wang, Jie Zhang*, Yang Lu, and Jinyou Shao
原文链接
:
https://doi.org/10.1016/j.device.2024.100658
相关进展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
高分子产学研
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
几十个
专项交流群
,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
上万名
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
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
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
,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