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特殊考生与学校的来往书信在朋友圈刷了屏。身患重度残疾的19岁甘肃考生魏祥,今年以648分的优异成绩报考清华大学,并请求学校能提供一间宿舍让母亲一同前往完成学业。清华回信表示将提供足够多的支持,不会错过任何一位优秀学子,网友盛赞这是“真正的清华温度”。
《生命是什么?》(节选)
作者/张海迪
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生命就是有机体具有自我繁殖和复制的能力,能从自然界摄取维持这种能力所必需的养料。也有人说,生命除了具有维持在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能力之外,还具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对自然界进行适应性改造,促进自身进化的能力。
自从人类有了朦胧的意识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古往今来的诗人,用尽一切最优美的词句,赞颂生命的美丽。从生命的孕育,婴儿的降生,孩子的成长,青春的勃发,爱情的萌动,到人的衰老死亡。这一壮丽的过程凝聚着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崇高感。而艺术家则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无所顾忌地展现人的形体的美丽,深入刻画人的情感——这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最细腻,最精致,最微妙的美的流露……
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记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与美的无穷魅力。人类飞出地球的壮举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表明人类生命具有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
生命的美从来就是残缺的,健全与残缺一起,才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全部。
每当我感慨人类这些辉煌成就的时候,我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人类的生命是完美无缺的吗?当人们尽情展现人类壮丽的生命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生命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健全与残缺一起,才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全部。
生命体从开始孕育诞生以来,就潜藏着不完整与不完美的种种危险,残缺是自有生命以来就伴随着自然界的,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当生命还孕育在母体之内时,就已经受到遗传、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潜在着残缺的危险性。当人出生之后,这些因素因为他失去了母体的保护而变得更加直接和明显,残疾的危险性就更大了。因此,生命的美从来就是残缺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整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生命的残缺者。
中国古代最早的神话里描写了一位残疾勇士——刑天,他与天帝争权,战败后被人砍掉了头,但他却以两乳为目,以脐当口,继续搏斗。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实地记载着一些卓有成就的残疾人,春秋时的史学家左丘明,战国的军事家孙膑,西汉的文学家司马迁,晋时的医学家皇甫谧,唐朝的鉴真和尚,宋代的大将杨信……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的残疾人,比如荷马,塞万提斯,拜伦,欧拉,梵·高,爱迪生,罗斯福,惠特曼……
前些时,我读了几本史蒂芬·霍金的书。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却是个患有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甚至连说话也只有他的秘书才能听懂。而正是这样一个严重残疾的人,用他的意志、毅力和智慧,顽强地在深奥的天体物理学领域里探索着,他那无懈可击的计算,精确的推论,常常与实验观察数据惊人地吻合,这使他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使他本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
人类的进步,就在于生命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勇气和超乎想像的智慧。
我还想提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人,最近我在《德国》杂志上见到了他。他就是德国探险家约享·哈森迈尔。哈森迈尔七岁时在父亲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与珊瑚和鲨鱼作伴》的书,他入了迷。十年以后,他开始了洞穴探险的生涯。后来,他发现了二百多个洞穴和洞穴的延伸,并受法国政府的委托在地中海进行了水下探险。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受美国电视公司委托在奥地利的沃尔夫冈湖底拍摄时遇险,身体高位截瘫。
但是,哈森迈尔没有放弃生命,没有放弃探索生命意义的理想。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制造了一艘只能坐一个人的“洞穴号”潜水艇,开始孤身一人在地下千米深处、罕有生命踪迹的洞穴、暗河和湖泊里漫游。为探寻人们未曾到过的领域,他充满热情地工作着。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啊!一个对事业执著热爱的人,即使是残缺的生命,也能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没有霍金,人们对黑洞的认识也许还要推迟很多年,没有哈森迈尔,地层深处的很多奥秘也许还是未知的。
夜晚,我们仰望满天繁星,当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我们不会想到,有一个只能用头脑工作的人,正在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沉思;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我们泛舟湖上,在碧波清风中流连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想到,在幽深的湖底探寻的是一个身体截瘫的人。
但是,他们的残疾之躯同样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他们的思想同样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人的生命的潜力是多么巨大,残疾带给人的痛苦也许远远超过其他困境带给人的痛苦,我想,残疾人甘愿忍受痛苦,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欲望,或许是健全人所难以想像的。
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
◆ ◆ ◆
象牙塔不冷酷 清华园有温度
困难选择了我,我选择坚强
清华学子矣晓沅来自云南省玉溪,6岁时,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侵蚀人体关节且无法治愈的疾病,在医学界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从那以后,他变得不能下蹲、不能奔跑、不能跳跃……并且因为常年的激素治疗,10岁时,又并发了双侧股骨头坏死。在医院经过两个月的抢救,虽然最终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却再也无法站起来。
可是坐上轮椅并没有让他放弃人生。在后来的学习时光中,他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2012年,他以679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进入清华时,已是他坐上轮椅的第十年。多年来病情不断发展,他全身大小数十个关节都被破坏并且严重变形,不仅不能站立,甚至连转头、抬手、弯腰等动作都变得十分困难。
每到阴雨寒冷的天气,手脚还会疼痛,必须服用止痛药才能活动。刚入学时,由于薄弱的计算机基础,加上手指活动困难,他每天都得花两个小时练习最基础的打字。这对很多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来说却是无比艰辛困苦。
“我是一个极其脆弱的人,没有母亲在身边,我连拿水杯、穿衣服这样日常的行为都无法做到;没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我连去教室上课都无法实现。我得到的帮助太多太多,但能做的事情又太少太少。”
△矣晓沅和妈妈
在学校、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下,矣晓沅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成绩也从入学时的年级八十名不断提高。2015年,他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
无法站立的晓沅从未放弃过求知好学,也从未忘记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初心。大学期间,他组队赴云南边境考察中国远征军遗址,参加“清锋明辩”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从最初的面对病魔,到高中时的辍学,再到大学时的明星学员、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那么富有传奇色彩,都昂扬着这样一种声音:“只要你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而一路走来,艰辛的背后,他收获的是满满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坚定。
“每一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艰难困苦,都曾走过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或许我们的世界曾经充满黑暗,但关怀与帮助是一支火炬,我们从父母、老师、同学手中接过了它,照亮了我们小小的一方天地。那么,即使再难,我们也愿将这支火炬继续燃烧并传递下去,总有一天,星星点点的火光将会驱散黑暗。”
现在,矣晓沅继续在清华计算机系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他始终洋溢的笑容感染了许多人。轮椅上的晓沅,就是清华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苦难是折磨,更是财富
清华学子朱晓鹏,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初二那年,父亲因为一次变故意外过世。“当时我感觉天昏地暗,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我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我朦胧地意识到我应该撑起这个家。”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起早贪黑的努力和汗水没有白费,2010年,他成为了所在的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清华录取的学生,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然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在大一期末的一个备考之夜,他突然感到全身麻木,无法动弹,他试图挣扎却摔倒在地,剧痛难忍。
送到医院后,他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脊髓血管瘤又叫做血管母细胞瘤,发病几率占脊髓肿瘤的1%--5%,严重后果将导致截瘫或1/4瘫。
在经历一场复杂的手术后,晓鹏的血管瘤被摘除,但手术只是帮助他右半边身体恢复了些许知觉,而左半边身体依然麻木无法活动,且时刻都要忍耐巨大的疼痛以至于无法入眠。晓鹏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暂时告别他的学习生涯。
回家休养的日子并不好受,“我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生活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自怨自艾,时常感慨上天的不公。”晓鹏觉得可能这辈子都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但是当他看到母亲憔悴的脸庞,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开始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从这些身体受到限制但是灵魂无比自由的人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梦想的身影。
于是晓鹏开始积极地投入到了康复锻炼中。从完全不能站立,到能够站几个小时;从被人搀扶着忍痛走路,到自己扶着墙壁慢慢前行……为了能够重返校园,接近梦想,晓鹏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
经过两年的积极锻炼,晓鹏终于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但遗憾的是,由于左半边身体仍然没有康复,出行和生活还是要倚仗轮椅的力量,同时因为无法进行实验操作,他也无法继续化学的学习了。
在多方协调和帮助下,晓鹏最终转入了数学系,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让他感觉仿佛阳光重新回到了生活里。
在一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晓鹏说,“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我永远无法得知下一个困难是什么。我能做的,就是不忘自己的初心,不忘自己的梦想,积极面对生活带给我的所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于所有不曾放弃我的人。”
晓鹏在数学系,也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梦,成绩在年级中保持中等偏上的水平;他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类比赛,在图书馆勤工俭学,还和同学发起创立了清华无障碍协会,志在宣传无障碍通行的理念,并希望能推动清华成为全国第一所无障碍通行的高校,让残障人士与老年人都能在校园里便利地生活。
“生活给了我苦难,我却把它当做一份礼物。只要我还活着,我就可以继续追寻我的梦想,我的人生就还有希望”。在经历了这么多人生的变故后,晓鹏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即使现在他仍然不知道他的左半边身体能否康复,但他不会放弃。他还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老师,一边钻研学术,一边教书育人。
泰戈尔说,“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我们就能在某间教室的讲台上,看到那个瘦削而又坚定的身影。
◆ ◆ ◆
网友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了清华的校训。
——央视新闻网友“茨媛”
看哭了。名校乃国之重器,这才是名校的风范。
——央视新闻网友“今夜德令哈夜色笼罩”
大学之大,不在楼高,不在校园广阔,也不完全在于大师之多,而在于大爱、大胸怀与大情怀!
——央视新闻网友“China鹏程万里”
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央视新闻网友“today今夕”
这世上不残而废的人太多了,小伙子好样的,希望以后人生足够精彩。
——央视新闻网友“试酒-W”
你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央视新闻网友“ENAMADASWAG吕霞啊”
◆ ◆ ◆
一首小诗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庄严思索的大山。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点击「写留言」
留下你心中的感动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吕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