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會學會社
在这个「理论通胀」「诸神相争」的时代,「社會學會社」倡导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致力社会进步与文明赓续,专注社会 (学) 理论领域经典文献的分享传播。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螺丝钉  ·  [2月21日]指数估值数据(港股科技大涨;成 ... ·  21 小时前  
中国能建  ·  宋海良与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辉会谈 ·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阿里系,飙涨!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最新!美团,官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會學會社

专题预告 | 法律人类学的中国故事

社會學會社  · 公众号  ·  · 2024-08-29 22: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法律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包括其历史、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影响。文章提到法律人类学在中国有百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在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挑选了七篇学术综述来描绘法律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包括其起源、脉络、发展、意义、旨趣、关切、实践、进路以及研究困惑。每篇综述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

法律人类学在中国有百余年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近年来在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键观点2: 专题策划内容

本专题策划挑选了七篇学术综述,涉及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起源、脉络、发展等。

关键观点3: 各篇综述的要点

每篇综述都有独特的角度和内容。如第一篇勾勒了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百年历程,第二篇是《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一书的导论等。


正文



专题导言


法律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就是指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研究。这种研究至少有着百余年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该研究紧密跟随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持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近年来,在“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的积极推动之下,法律人类学在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受篇幅所限,本“专题策划”不可能完整展现出中国法律人类学的方方面面。因而,此处精心挑选了七篇学术综述,以期通过它们来提纲挈领地描绘法律人类学的“中国故事”。这些综述涉及到中国法律人类学的起源、脉络、发展、意义、旨趣、关切、实践、进路以及研究困惑。


其中,第一篇勾勒了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百年历程,且强调了国外研究与中国故事的互动,从世界的角度对中国法律人类学做了审视和定位。


第二篇是《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一书的导论。而这个读本又脱胎于一场学术会议。与会学者的研究议题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法律人类学的旨趣与关切。


第三篇从理论、方法以及问题意识三个角度阐释了法律人类学的学术意义,即为什么中国法学需要法律人类学的研究。


第四篇结合作者本人的实践经验讨论了法律人类学及其民族志研究对于法律社会学乃至中国法律经验研究的重要价值。


第五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学对于法律人类学的接纳与排斥,尤其分析了其中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第六篇为一次书面采访的记录,作者以自己的法律人类学研究为背景,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法律人类学中国故事”。


最后一篇则回顾了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并强调了中外学术交流在推动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鸣谢


专题策划人: 王伟臣(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No.1

尹韬:《法律人类学与中国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No.2

侯猛:《法律和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


No.3

刘顺峰:《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法律人类学对中国法学的知识贡献》,载《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No.4

陈柏峰:《法律民族志与当代中国法律社会学的使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136页。


No.5

尤陈俊:《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112页。


No.6

王启梁:《法律人类学在云南大学》,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20卷 第1辑),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第111-119页。


No.7

王伟臣:《从边缘到边缘: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1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