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再见,纳达尔! ·  昨天  
新华社  ·  今晚,国足再战日本!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从小被教育要力争上游的人,为啥长大得了“配角综合征”?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4 18:45

正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配角综合征”人群

几年前,网络热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是流行。作者陈继荣在文中写到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没有所谓“崇高理想”的孩子,成绩中等,特长不突出,她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这篇网络热文使得很多人觉得,不做英雄,不做主角,做个配角似乎也不错。于是甘做配角的人越来越多。“配角综合征”便是对这类凡事不愿出头,甘当配角不做主角的人的概括。




此次调查结果一出,众人热议:“配角综合征”为何如此普遍?“配角综合征”是好是坏?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配角是好是坏


配角一词通常指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但是次要角色=不好的角色吗?该调查指出,47.5%的受访者认为“每个人都该去争取更好的位置”;39.8%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中本来就有主配角”。然而这个争论的本质是人们对配角位置认知的差别,前一种认为主角是“更好”的位置,言下之意是配角的位置不如主角,但后一种理解将主角和配角的位置齐平。


甘做配角是“犬儒主义”?


有人认为甘做配角是犬儒主义,不反抗、不争取,是一种社会心病。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它是一种对现实的不反抗理解和不认同接受,后期的犬儒主义者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是要不得的。


他们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配角综合征”是“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是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甘为人下的表现,与犬儒主义者无异。




不过也有人认为,甘做配角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的,“红花还需绿叶配”,一个社会,必然会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就像带兵打仗一样,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指挥者,士兵也是必备的。





甘做配角是不是“犬儒主义”,我们不能妄下定论。其实,配角也好,主角也罢,能扮演好适合自己的角色,就是最好的状态。不图虚名,不故步自封,顺其自然,无论是否是配角,你都能在更好的位置上,不虚此行。


甘做配角是中国式教育所致?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了一个人对成为主角还是配角的选择,比如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成长中的社会文化等等,这些就像是当一个个体初长成时最初的“设置”,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位置”。不过绝大部分人认为,是中国式教育导致了“配角综合征”人群的出现,包括大部分的受访者也如此认为,“乖孩子”理念的影响了“配角综合征”人群。


“乖孩子”教育是主因?


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教育是导致他们不去争取主因,一部分网友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自己从小就被教育要唯老师家长之命是从,循规蹈矩,听到一不可答二,导致习“乖”成自然,导致了“配角思想”。





也许是受中国几千年传统人文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既要懂事又要听话,还要学习成绩好这个 “乖孩子标准”历来受到无数中国家长及老师的推崇,并且一直被延用至今。 “乖孩子”会守规矩,不会“惹事”,就会让父母少操不少心,更会让老师少了许多不得不找家长诉苦、告状等不必要的麻烦。


 “永远坐前排”or“配角综合征”?


然而也有网友认为,中国式教育就是要让人不断的力争上游,争做第一,这才是所谓的“乖孩子”,才是主要角色。





还记得那个“永远坐在前排”的故事吗?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父亲就严格教育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一直受父亲“永远坐前排”思想灌输的玛格丽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怀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事事必争一流,一直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44年后,她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连续4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的“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记得当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以此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小编的一篇关于“后排的风景也不错”的文章成为当时班里的一股“清流”,还因此被语文老师叫去“特别辅导”。是的,我们曾被教育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被教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被教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被教育不能受制于人,要事事争第一……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一部分。




到底是“枪打出头鸟”还是“永远坐前排”的中国式教育对人的影响更深,我们无从得知,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一个外部环境因素,中国式教育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习惯、性格,但人的主观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说到底甘做配角与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


认清自身实际情况更重要


大家在对于“配角”的定义上,就已经存在分歧。但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主角和配角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是个人的选择,并没有优劣之分。做好了配角,你也同样出彩。


演相声和小品出身的范伟,甘愿做配角,也拿了金马奖影帝,成为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生活大爆炸里出演配角“谢耳朵”的Jim Parsons因为出彩的演技,代替了主角“莱纳德”的扮演者Johnny Galecki成为了男一。




还有我们身边那些试睡员,巧克力试吃员,帮人整理衣柜的职业,家庭主妇等。认清了自己的形式,虽然你做的配角的行业,但也是这个行业里的主角。


再者,主角和配角也不是永恒固定的,一个领域的配角或许在另一领域就是主角,主角和配角共同发挥作用,社会和家庭才能正常运转。所以对于主角和配角的位置,不必过分强求。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袁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被“窝囊废”沈腾逆袭;电视剧《克拉恋人》里的男二号雷奕明,在历经了重重考验后,打败了男一号萧亮,夺回了女主的芳心也赢得了永恒的爱情。




当然,如果本身有能力成为“主角”,却因为内心的畏惧和焦虑甘当配角,养成逃避竞争的卑微品性,这是不可取的。而能力有限却过度强调“主角”意识,好勇斗狠,处处争先出头,也是矫枉过正了。只有在充分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条件后,量力而行,才可以静水流深。 




所以甘做配角无关对错与好坏,只是一种人生选择罢了。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各得其所,便是最好的状态。



作者:徐啸

微信编辑:周文超

参考来源: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中新网、人民日报、百度百科、《诗•大雅•旱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