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2岁高龄,
他是老革命,
1月5日4:56,
92岁的陈安石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这位92岁的老人、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革命,
使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按照遗愿,去世当天,
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滨州医学院,
眼角膜捐给了山东省眼科医院。
受之父母、滋于人民,
生前奋斗、身后捐献,
成全他人、延续自己……
几十个字不足以描述这位老人的胸怀。
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代,
儿子也有捐献遗体的愿望。
5日14:30许,淄博市中心医院门诊楼3楼一间病房里,陈安石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神态安详。
当天4:56,因病抢救无效,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床头,一束鲜花、一本捐献遗体的荣誉证书,无声诉说着老人的别样胸怀。
陈安石的儿子陈爱民告诉记者,2014年3月9日,父亲写下亲笔书,捐献遗体。记者看到了这封亲笔书:“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不断学习进步,响应党的号召,为人类奋斗终生。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我决定遗体捐献。将我的遗体交由淄博市红十字会,作为医疗科学研究使用,为人类作出贡献……”
“父亲一直满怀感恩,他总是说,生命是父母给的,安稳富足的生活是党给的,他天天读书看报,一直在学习,想着回报社会。”陈爱民说,父亲听说了号召党员干部捐献遗体的事情后,立马响应,写下了亲笔书。“只要父亲高兴,他做什么我们做儿女的都会支持。”
因此,老人去世后,其家人联系了淄博市红十字会,进行了捐献的登记和相关安排。
在病房里,老人生前单位代表、红会工作人员、亲朋好友进行了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工作人员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滨州医学院的医务人员将老人的遗体带走,作为医学研究使用。
陈安石1925年6月22日出生于山东安丘,1948年入伍,1948年10月入党。
“父亲参加过淮海战役,经常跟我们讲解放战争的故事,他记性很好,思维很清楚。”在陈爱民的叙述中,陈安石老人的战争记忆一幕幕在记者眼前铺开。
那年冬天,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一颗炮弹在陈安石身边炸开,“父亲说,因为自己个头矮,排在前边,炮弹炸开后,炸到了他的腿上。个头高的战友排在后边,炮弹炸开就打到了他们身上、头上。”等陈安石醒来的时候,腿部受伤严重,被打扫战场的战友救回,送到了医院。“也多亏是冬天,伤口冻住了,没有因为流血过多而身亡。父亲总说他捡回了一条命。”
伤愈后,陈安石到徐州公安处工作,1954年调到淄博,在铁路上工作,曾任淄博工务段线路工、道口工、守卫工。
在平凡的岗位上,陈安石兢兢业业,从未提出任何要求。“他特别爱学习。参军的时候,他只有小学学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地学习,能读书看报,给工人们讲故事也是头头是道。”
陈安石这一生,特别平凡,没有做惊天地的大事,可他在普通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一名老党员的热忱,奉献着自己。
陈安石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下一代。
陈爱民是老人唯一的子女,在陈安石的影响下,一家人父慈子孝,和和睦睦。“公公脾气特别好,从不跟晚辈大声说话。90岁后,公公因病生活只能半自理,我做什么东西他都说好吃,想给他换换口味,他也让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怎么办都行。”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
“父亲早年的照片都丢了,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最近十来年,我带着他国内游、近郊游,留下了不少照片。父亲这一生特别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对我提过任何要求,可我也得尽自己的能力,让老人晚年生活幸福。”陈爱民也是一名普通工人,他理解父亲,也支持父亲的想法,“父亲的想法很朴实,就算是死了,也要为党和人民做点什么。”
在进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时候,陈爱民和亲友的谈话,触动了记者。“过几年,我也要立个遗嘱,捐献遗体。”
陈爱民说,他了解到,现在捐献遗体的人不多,可这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春风化雨,一位老党员以他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