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孟岩
有关读书、创业、投资以及其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原来大人不是装的... ·  10 小时前  
鼠绘情报站  ·  背后受伤是剑士的耻辱!网友票选JUMP漫画中 ... ·  2 天前  
一条漫画  ·  你还知道不安全啊?! ·  2 天前  
一条漫画  ·  这是cos裘千尺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孟岩

投资实证 #65 - A股的波动能降低吗?

孟岩  · 公众号  ·  · 2019-01-06 13:07

正文

题图:注视 | 摄影师:张思晨

实盘投资周报第 65 期,最新净值 0.8392 ,本周增长 0.43 %

本周的题图是“注视”。背景中是负责安卓开发的华伟哥。本周安卓版的升级中华伟哥把大家一直期盼的指纹密码加上了,大家可以去各大应用市场下载试用。

上周的周报 聊到了未来还会不会有牛市。特别有意思,我收到的回复和留言中,有两个问题特别有共性。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未来波动没有这么大了,是不是我们赚的钱就少了?第二个问题是,A股的波动真的能变小吗?如果把目前的 30倍 降到 10倍(倍数的含义见上周周报),需要多长时间?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波动大幅变小,对一小部分人来说,他们赚的钱一定是变少了。因为他们现在除了企业经济增长的钱,还能赚到一大部分交易对手的钱,或者说是不理性的投资者贡献的钱。

但如果把A股的投资人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幸福感无疑是大幅提高了,大家的赚钱概率更高、焦虑更低,波动对经济的伤害也更小。所谓 “牛短熊长” 或者 “天天都是牛市”。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十年前初入基金行业的时候,不少行业前辈告诉我,10年以后我们就会像美国市场一样,都是机构参与,股市的“大起大落”会大幅减少。很遗憾,10年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波动幅度更大,牛市时间更短,大众口中的股市依然是“赌场”。

把这些都怪给投资者的“情绪”和“不理性”么?这并不公平。

我觉得其中的部分原因需要归在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 上市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销售渠道、金融媒体。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如此巨大的行业中,我觉得我们这些从业者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写到这里,想起去年读过的一本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4版))。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所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个上市的集团公司,巴菲特和芒格会在每年的年报中附上自己写给投资者的信。这本书把这些信按照主题重新做了编纂,比较易读。

今天不讨论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投资教诲或者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是借用书中巴菲特对股东结构以及伯克希尔股价的思考,从一个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问题。

巴菲特关于股东和股价的思考

先说说为什么要上市。

巴菲特和芒格认为,伯克希尔上市的目的并非是股价最大化。他们选择在纽交所上市的唯一原因,是希望能降低股东的交易成本。(公开上市之前,需要用钱的股东们只能在场外柜台进行交易,交易成本很高)。

光这一点,恐怕已经和大多数公司上市的目的不太一致了。

再来看看巴菲特和芒格对伯克希尔股价的思考。

二老认为,与众多的上市公司相比较,他们不希望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越高越好。“ 我们 只希望股价能以内在价值为中心,窄幅波动即可 (我们希望它以合理的速率增长,或许这也有些不合理)。 ”

这点听起来也很奇怪,作为一个公司的 CEO,难道不是希望自己公司的股价越高越好么?为什么会希望股价尽可能贴近内在价值来交易呢?

巴菲特的回答是:“ 股价的过分高估或过分低估都令芒格和我感到不安,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会使得很多股东 所获得的结果完全不同于公司本身的运营结果 。 ”

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

公司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

如果能够让公司的股价尽可能的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程度的减少情绪在中间的影响,则就意味着公司的股价不会在严重低估与严重高估之间来回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运营成果将惠及同一时间段的股票持有者。 股东们所获得的奖励与惩罚,基本上等同于公司的运营结果,而非其它人的愚蠢行为

当谈到股东管理的目标时,巴菲特说:“ 尽管我们的主要目标,整体而言,是让我们的股东在其持有期间利益最大化, 我们也希望将一些股东从其他股东(即交易对手)那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最小化 。 ”

我很想知道巴菲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念。我重新翻了这本书,又查阅了相关的股东信。我找到的原因有三点(如果你有其它的看法欢迎你留言给我):

  • “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

  • 将这些人看做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

  • 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公司经营之外。

那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他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找到并且维系认同自己理念的股东群体

巴菲特认为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 有一个长期的、以企业运营为导向的股东群体,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以股市变动为导向的群体 ”。就像经营一个餐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相反,经营者应该提供一份明确的菜单以吸引特定类型的顾客。

对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这份菜单是“长期”、是“企业经营”。他们所有的政策和沟通都是为了吸引那些认同巴菲特理念,着眼于长期,关注公司本身运营的投资人。并且刻意去过滤掉那些只关注股价变动的短线买家。

如果能不断的吸引这类投资者,并且不断的让那些短期或者有不现实预期的投资人兴趣全无,理想情况下,伯克希尔的股票就能够按照巴菲特所希望的那样,始终以符合企业价值的合理价格进行交易

这本书里面还收集了巴菲特关于 IPO、“回购”、“为什么要发行 B股,如何发行” 等公司治理方面的思考,你会发现,他所有这些行为的思考和决策,都是以上面这个原则来支撑的。

巴菲特和芒格认为:“ 如果我们持续地宣传我们的商业和股东哲学(不掺杂其他矛盾的信息),我们感到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是可以被吸引和维护的。这种自我选择效应发生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最后我们来看看结果,尤其注意那些加黑的数字:

“ 我相信,公司 90% 甚至 95% 的股票被这些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所持有,他们 五年 之前就持有我们的股票。同时,我推测这些投资者所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值,比他们的第二大持股至少大 两倍 。”,并且,“ 每一年的年底与年初相比,伯克希尔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有 98% 是不变的。 ”

回到我们的市场。

10年间我们的市场波动并没有如行业从业者预测的那般降低,原因只怪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吗?我觉得并不是。

当上市公司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把公司改名为“匹凸匹”的时候,我们希望寻找什么样的股东群体?

当媒体和研报在吹嘘所谓的“高送转行情”的时候,我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投资人群体?

当基金公司因为基民“恐高”而选择净值归一、在泡沫严重的时候依然募集新基金的时候,我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基民群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一条漫画  ·  原来大人不是装的...
10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你还知道不安全啊?!
2 天前
一条漫画  ·  这是cos裘千尺吗??
2 天前
每日健康生活  ·  不生气口诀,笑死我了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