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下称《报告》)。这期,我们请到《报告》执笔人、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公益创业现状、公益创业评价标准和法律规范等角度进行解读↓↓↓
图解《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
当今世界存在大量社会问题。公益创业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弥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不足。《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下称《报告》)由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报告》旨在总结2015年~2016年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报告》课题组成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相关专家教授,及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专家组成。
《报告》由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汉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拴成等专家执笔撰写。本次报告完善了公益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关键要素的评价标准。
本次青年公益创业调查(下称调查)自2015年7月开始,调研区域覆盖24个省(区、市),主要由青年公益创业组织推荐优秀公益创业青年及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参与者组成。2016年调查问卷包括“公益创业青年个人与企业基本情况”“公益创业历程”“公益创业现状”和“对青年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4个部分内容,公益创业青年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1份。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调研报告将公益创业界定为创办社会企业,即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以经营活动为手段的创新创业组织。
图1 创业青年地区分布
图2 创业者了解创业途径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青年公益创业项目涉及全国24个省份,调查显示,在华东、华北分布较多(如图1),受地区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政府和媒体的支持(如图2)。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华东、华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缺乏相应条件的支持,基础设施落后,不利的客观因素制约公益创业活动的开展。
图3 创业青年性别比例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者创始人男性创业青年占66%,女性仅占34%(如图3)。公益创业领域,领导人或者创始人女性比例不如男性,但逐渐成为公益创业领域的新星,作用不容小觑,应受到重视和支持。
图4 调查创业青年年龄分布
调研数据表明,公益创业组织的领导人或创始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5岁(如图4),且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创业青年比例达到74.2%,表明教育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程度与公益创业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以创造社会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有力地促进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
图5 创业项目阶段
调研数据显示,33.43%的公益创业组织“已经注册成工商企业或民营非企业”,23.42%的项目“未注册法人单位”,“只是创业计划书未实施”的项目占42.34%(如图5)。与上年数据相比,“已注册的项目”比例增加10%,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在公益创业领域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创业组织表现形式。因此,公益创业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福利企业、民办非企业、社团、公司、合作社、互助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形式,或者没有获得合法身份单位的草根组织(如图6)。具有成功商业模式运营的代表性社会企业数量较少,多数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且产品和服务处于试验阶段,多停留在项目计划书层面。
图6 青年公益创业企业形式
回报社会为创业主要动机, 近六成公益创业者可“自己造血”
图7 青年创业者创业动机情况(多选)
关于“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如图7),72.97%的青年创业者的动机为“回报社会”;48.65%的创业者动机为“挑战自我”;45.05%的创业者动机为“学以致用”;创业动机为“兴趣爱好”和“解决就业”的创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54%和37.84%。对比上一年的数据,创业动机为“回报社会”“兴趣爱好”与“学以致用”的创业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增长比例超过10%,说明青年创业者社会责任心增强,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并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同时,调查显示,公益创业组织可“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如图8),表明很多公益创业组织具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入来源具有商业性,能够为自己组织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
图8 公益创业组织收入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67.57%的公益创业组织的(计划)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内,启动资金规模较小;81.98%公益创业组织的人员规模在30人以下,大部分公益创业组织的相对稳定的人员规模较小。28.83%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是由个人或家庭出资的;20.72%的公益创业组织是通过合伙人入股获取的资金;选择政府政策贷款渠道的组织只占有5.41%;资金来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组织数量甚至为零。公益创业组织向公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比市场价格低,甚至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属于无偿供给,导致公益创业组织所获得的收益较商业企业低,且分红比例相对于商业组织而言较小,无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员工大部分都是属于自愿无偿服务的志愿者,规模较小。
图9 公益创业组织收入分配比例
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所追求经济价值,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更多是追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是附属品,社会使命才是其核心所在,所获收入主要用于组织再生产与发展,用于利润分配较少。关于“公益创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将其多少的利润用于分红会比较合适”的问题,数据显示,有63.06%的公益创业企业认为将其获得利润的10%~30%进行分红;愿意将组织获取利润的30%~50%进行分配的公益创业组织所占比例有29.73%;仅有5.41%的组织只愿意将其经营利润的10%进行分配(如图9)。关于“公益组织在其章程中是否明确了社会使命”方面,有91.94%的组织表示其章程中有明确的社会使命。关于“公益组织每年是否会评社会价值的实现效果”方面,有87.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组织每年都会评估社会价值的实现效果(如图10)。明确社会使命、对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公益组织中默认的规则。
图10 公益创业组织的社会效益
作者: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汪忠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公益创业: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公益创业又称社会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一种全新创业理念与创业模式。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时,兼顾社会性和企业性,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在儿童保育、残障人士就业、社区发展等领域积极开展社会创新。公益创业不仅涵盖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创业活动和营利性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活动,还成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矫正力量。它以和平方式达到了以往通过暴力和流血也未能实现的社会目标。公益创业的兴起是创业领域最重要成果之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解决社会问题,打破国家“福利僵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公益创业的开启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未来创业研究的重要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出现“市场失灵”,而人们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由于非营利组织资源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借用商业化操作和市场化运作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提供公益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不断产生,社会财富不断向少数私营组织集中,社会迫切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及更主动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事实上,企业面对市场日趋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仅仅依靠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已经难以确保企业的生存,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企业往往会采取超出市场本身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一些具有社会责任及战略目光的企业家为实现投资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回报,参与公益事业,打破了商业和公益事业之间的界限,牵涉到大量传统意义上不被视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主体,在企业利益相关者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企业的影响力由产业市场向社会整体的扩散,这种全新的,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和福利增长为目标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方法和范式,引起了实践者、政策制订者、媒体和学者的普遍注意。美国学者比尔·德雷顿(BillDrayton)首次提出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一词,并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公益创业,他在1980年成立了名为阿苏迦(Ashoka:Innovatorsforthepublic)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公益创业,专门物色和培养公益创业人才,向公益创业者提供种子基金,帮助他们开展公益创业,主要涉及社会公正、社区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满足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妇女、老人、残疾人和孩子的需求等领域。由于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比尔·德雷顿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
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建格拉明银行,虽然格拉明银行是营利性组织,却以扶贫为目的,以商业运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获得盈利,不分等级,关爱和信任穷人,帮助他们识别创业机会并获得小额贷款,战胜贫困。目前格拉明银行已拥有2226个分支机构,650万客户,每年发放贷款的规模超过8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资产质量良好,远远高于世界上公认的风险控制最好的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穷人银行”,该银行的“微型贷款”帮助无数穷人实现了脱贫的愿望,为此,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06),颁奖辞写道:“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
公益创业评价标准:公益性、社会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影响力
尽管各国公益创业的背景、活动的范围广泛及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差异,但其主要目标却一致:追求社会目的,盈利主要投资于组织本身或社会,而不是为了替股东或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其核心理念都强调了公益创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及影响力等基本特性,强调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使创业精神服务于社会领域。
公益创业充满着智慧和远谋,使被救助者得到了一种人格的尊严和力量。因此,公益创业的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和商业创业的评价存在差异,体现在公益创业者的社会使命感、公益创业的服务内容、质量、数量、效率、运行指标、社会效益、被救助者受益者满意度等方面。
公益创业者都是基于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驱使开启了公益创业。他们善于识别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他们具有改变环境的强烈欲望,并且热衷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具有超凡的忍耐力。他们都关注愿景和机会,也同样有动员别人帮助自己把愿景变为现实的能力。他们相信环境可以改变人。他们用尊重和信任帮助人们改变命运。与商业创业者相比,公益创业者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力量,更大的勇气、更明睿的智慧、更新的创意和商业模式,实干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尤其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对事物极其敏感,有极高的领悟力。这种敏锐既使他们从自身体验中捕捉到事业发展方向,又使他们强烈感受了事业带来的满足感。勇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公益创业者被称为医治社会顽疾的时代英雄。
公益创业兼顾公共利益,挑战、质疑和重新思考管理和经济各个领域的有关概念和假设。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创造了公益和社会价值,公益创业的价值在于对公益资本的整合利用,以创业和创新的精神去发现和开发那些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公众的需求。公益创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解决社会问题;2.提高组织运行效率;3.构建主动型福利机制;4.增加就业机会和产出;5.创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个健全社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行。因此,公益创业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创造社会资本,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重视社会参与的重要性;重视鼓励企业参与非营利性活动的程度,建立的长期可持续发胀的战略关系。
每种商业都有自己的链条,必须做到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存在才有生存的空间。公益创业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持续的资金来源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公益创业的资金大都来源于捐助者,也称资助者,与资助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报告项目进展程度、效果如何、受益人反馈等。只有专业化、具有公信力的工作才能获得资助人的认可,进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最重要的是做到财务透明,让资助人知道钱是怎么花出去的。作为公益创业者,美好的愿望只是开始,要长久地做下去,必须对整个行业有深入了解,包括资助人的需求、运作者的专业能力、受助人的需求,同时对自己的理想和优势有清楚的判断,理性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公益创业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一种公益创业的组织形式必须要植根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与公众的支持、政治法律体系和经济制度密切配合,而这种结合不是朝夕之功可以建立起来的。
公益创业成功的关键决定于公益创业者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公益创业是公益创业者和环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公益创业者的积极性、公益创业的领域、公益创业所能采取的组织形式以及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学者Sharir和Lerner对33个社会事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引入新创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模型,详细考察了公益创业者个人、环境、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新创社会事业的创立过程。这个模型清晰地勾勒了公益创业的8个关键成功因素:1.公益创业者的社会网络;2.献身公益创业的精神;3.资本积累基础;4.公众接受创业理念的程度;5.创业团队的构成,包括志愿者和雇员的比例;6.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长期合作关系;7.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务能力;8.公益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其中,公益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和献身公益创业的精神是公益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从相关研究中可以归纳出公益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在公益创业者和社会网络两个方面。
公益创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管理。创业和管理是非营利组织取得成功和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管理的支持,公益创业是做不长久、长不大的。做好事也要精益求精,非营利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必须以最好的方式来管理。在美国,公益创业依靠的是有效的董事会和职业化的管理者。
非营利组织的成长阶段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事业初创时期,创业者往往一力承担所有任务。随着组织的成长,许多非营利组织都建立了董事会制的治理机构,实现了职业化管理。
中国在积淀了60年的政治与经济建设之后,将进入了社会治理阶段,因此,政府引导大学生公益创业尤为重要,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利用变革的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为全社会创造效益过程中,引用商业经营模式产生经济效益,培育大量公益创业者及志愿者,创造更多的公益企业和公益组织,实现公益多元化。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汉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公益创业企业
创办的法律依据与伦理道德
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公益创业也不例外,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公益创业者创业时面临的第一个法律问题就是组织法律形式,即创业者登记注册何种法律形式的组织实现通过商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业梦想。
登记注册一直是困扰我国公益创业的难题。在法律意义上,只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才是被官方承认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目前约有44万个。但有人估算,我国至少有300万个非营利组织甚至更多。其原因在于,受双重管理体制的限制,相当多的公益创业不能顺利登记,而是以工商登记、挂靠机构和草根团队等形式存在。
公益创业面对各种组织的法律组织形式应该如何做出选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需要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强、便于开展运营性活动和投资,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扩大组织规模等优势;但是存在不是法定的公益组织,不能享用税收、公共产品价格优惠和不利于志愿者招募等劣势。在民政部门民政注册具有有利于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建立社会合法性、接受社会捐赠和吸引志愿者加入等优势。但同时存在民非组织登记程序繁琐、受主管机关监管和民政注册对公益创业者的经济条件要求较高等劣势。
根据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创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合伙企业、一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公益企业”这一法律术语,也没有公益企业法律形式的特别规定,只有“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公益创业创始人在组织创建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同时,自现代企业诞生始,伦理道德就是它内在的文明因子,伦理道德对公益创业企业尤为重要。不只是因为在企业运行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也不仅是伦理道德作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公益企业更好地达到社会目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伦理道德是公益创业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
一般认为,之所以需要企业伦理道德,是因为如果公益创业企业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形象,会引起社会负面的评价,使公益企业因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而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狭隘的企业伦理观和管理道德观,因为它不能经受这样的追问:如果与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无关,那么,是否还需要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这种狭隘的企业伦理观与管理道德观的直接后果,是造就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诸多伪伦理与伪道德,形成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中的伪善。
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有这么几种相关的道德观,值得关注:
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可能采取了不道德甚至损害社会利益的手段实现最大利益,只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现象。将这种道德观移植到企业中,必须对其意义有准确的把握。
公平公正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践中间存在的问题十分复杂。
社会契约道德观。该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既不符合权利至上的道德观,更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笔者认为,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魏拴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KAB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