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企业家杂志
多年来持续关注企业家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打造最快捷高效的商业资讯交互平台,实现您的商业梦想与精神追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  ·  晚婚其实是上天在偷偷保护你。 ·  昨天  
通用技术集团  ·  齐二机床技术中心青年员工于浩楠的一天 ·  2 天前  
HR实名俱乐部  ·  公司有裁员计划,业务强硬不配合,HR/BP怎么办? ·  4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老板说"滚",员工不去上班,遭辞退获赔16万! ·  4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工资貌似真的回到3500元的时代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企业家杂志

埃森哲朱虹:企业全球化的四个象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12-20 14:16

正文

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全维度的能力建设

|《中国企业家》记者 孙欣

编辑姚赟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12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14日举办的“全球化,世界的中国”环节,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从咨询行业从业者的视角,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国际化这一命题分享其观点。

以下为精彩观点:

1.从2024年整体数据来看,不管是资本还是贸易,全球连通指数基本上和2008年是持平的。这也说明,虽然大家都在说逆全球化、去全球化,事实上整体的深度融合程度还是非常强的,是紧密交织的。

2.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全球服务贸易的成本,使得过去近十年国际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3.除了技术发展,企业本身也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跨国企业在规模和地域上的扩张,通过全球化分工不断地带动了新兴消费市场的成长,同时也提升了其创新能力,使其不断往价值链的上游迁移。

4.摩根士坦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中国企业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平均为15%。其中以阿里、百度、联想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五成以上收入来自海外;以中车、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业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大概是20%;以安踏、美的、TCL、比亚迪为代表的非必需消费品行业(海外收入)占比达到15%。

5.外部的环境日益复杂,中国企业要想进一步拓展海外的市场,要扩展价值链,整个难度和复杂度是不断上升的。企业增长本身就会经历“成长之痛”,国际化还要面临风控合规、文化差异,以及管控决策等方方面面所带来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持续建设企业全维度的国际化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为演讲内容实录(有删减):

埃森哲是世界财富500强中唯一一家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埃森哲在中国已深耕37年,既服务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服务了很多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2008年开始,埃森哲就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这一课题。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一直在不断地推进,也从未中断过。但是其形态和驱动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这个变化,才能够顺势而为。

DHL全球连通性指数,是一个基于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资本流量和存量的数据,计算出的国际间的流动和国内间流动的比较程度的指数。2008年以来,连通指数经历了多次波动,但是从2024年整体数据来看,不管是资本还是贸易,全球连通指数基本上和2008年是持平的。这也说明,虽然大家都在说逆全球化、去全球化,事实上整体的深度融合程度还是非常强的,是紧密交织的。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在技术赋能下也在持续地增长,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益深广的作用。近十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快于货物贸易的。从2005年到2023年,数字交付服务增长了4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2%。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迭代,大大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因为数字技术用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技术发展,企业本身也是全球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跨国企业在规模和地域上的扩张,通过全球化分工不断地带动了新兴消费市场的成长,同时也提升了其创新能力,使其不断往价值链的上游迁移。

过去20年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从全球经济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推动者。中国不仅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同时也是创新的源头和投资的输出国。从2003年到2023年,从中国对外绿地投资和外国对中国的绿地投资的占比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从资本的净输入国变成了净输出国。

2023年,中国企业宣布的对外绿地投资金额达到1627亿美元,这也是从2003年以来的单年最高金额。投资目的地排名前五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越南、摩洛哥和哈萨克斯坦。

企业全球化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成长曲线。企业的经营逐步依存于海外的市场,不断增强全球化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以及运营管理能力,整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的企业经营有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的市场?

摩根大通的国际指数MSCI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中国企业来自海外的营收平均占比是15%。以阿里、百度、联想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五成以上收入来自海外;以中车、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业企业海外收入占比约为20%;以安踏、美的、TCL、比亚迪为代表的非必需消费品行业海外收入占比达到15%。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上游攀登,部分中国企业正在转型成为技术和创新的引领者,不仅为企业自身赢得了海外市场,也推动了全球行业的进步,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但是总体而言,如果与美国企业的28%海外营收和日本企业的47%相比较,中国企业整体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外部的环境日益复杂,中国企业要想进一步拓展海外的市场,要扩展价值链,整个难度和复杂度是不断上升的。企业增长本身就会经历“成长之痛”,国际化还要面临风控合规、文化差异,以及管控决策等方方面面所带来的挑战。

基于企业海外的业务比重和全球化的运营程度,我们把企业全球化分成了四个象限:

首先,初始阶段。企业的海外业务占比低,全球化运营能力弱。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产品是以半成品或者成品形式,间接或直接地销往海外,企业的运作还是立足于国内。这时候全球化业务的运营,在公司的整体运营中没有占重要的位置。

第二,出口导向。这个象限中的企业,海外业务占比高,其运营依旧立足国内。随着企业出海的拓展,部分企业会以出口为导向,通过成本优势占领海外市场,这时候企业收入主要来自海外。

第三,价值链优化。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海外业务占比低,但全球化运营能力强。在有了一定的出海经验之后,部分企业会以价值链的优化为导向,通过不断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方式,在海外直接获取技术、人才来开拓市场,不断地提升品牌的价值和获取资源,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

第四,全球化运营。该象限的企业海外业务占比高,同时战略和管理也高度全球化。实现了全球化运营的企业,资源和产业链的布局都以全球为舞台,思维方式、决策过程、企业文化也会超越国界,战略制定、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会更加全球化。

目前能够实现真正全球化运营的企业不是很多,中国企业也可以更多地参考同行业、同类的一些跨国企业的全球拓展经验,借助全球化的生态伙伴力量来拓展全球化。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所特定的所处的阶段,来定制一个循序渐进的出海进程。

我们在这里也提出四个维度的建议,供企业家参考:

首先,使命驱动,追求自我变革,兼顾多方价值。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出海愿景的背后是对自身变革、自身进化的不断追求。要想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把企业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历史发展的浪潮中去。同时,出海重要的不仅仅是商业和财务的价值,还有多维度的社会价值。比如可持续发展、技术向善等等。

第二,人本体验,交付创新解决方案,建设品牌及文化。很多中国品牌要想在海外市场上做拓展,还是要考虑到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诉求。我们需要坚持长期的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是需要累积的。

企业需要审视自己与消费者连接的方式,要从消费者的本质需求出发。不同的国家的文化理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中消费者的生活理念、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从而能够从体验出发,交付产品和服务,满足甚至超越全球消费者的期待。

第三,韧性运营,多元布局,深耕本地化。面对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怎么样能够稳健和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当下,企业要全球布局,要深化地区、地方的运营,要真正融入当地的人才和社区网络当中,建设更加敏捷、更有韧性的供应网络。

第四,数字核心,架构先进,技术与业务有机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企业在业务上发展得很快,但是对真正的技术核心关注得其实还不够。大家经常谈生成式AI、人工智能等,其实最核心的是企业的数字核心能力,包括云化、ERP的实施等,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到位。

我们强调,出海企业要特别注重整个技术全栈的建立,要打造一个架构先进的技术平台,要做到技术和业务的整合。技术最终是为业务服务的,能够充分利用技术赋能业务运营,才能保证企业有效、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同时也能够抵御风险。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中国企业会继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董斌  制作:苏向娜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