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身雪练也似一身白肉,㳇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一似一根白条,更兼一身好武艺,因此,人起他一个名,唤做浪里白跳(条)张顺。”大家肯定知道,这段来自《水浒传》,是对其中一百零八条好汉之一张顺的描写。文学作品总似带着夸张的色彩,那么,古代人游泳水平到底如何?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也有无数的河流湖泊,为我国人民的游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游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人类为了从水中捕捞食物,而避免溺水丧生的危险,便开始模仿、练习水生动物的姿势和动作在水中游动,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游泳。
我国古代称游泳为“游术”。《淮南子·诠言训》云:“渡水而无游数(数通术),虽强必沉;有游数,虽赢必遂。”
莫高窟第148窟东壁北侧《药师经变》中可见的水中童子
古代人初学游泳时,为避免溺水丧生,往往借助于一种具有漂浮力的东西——匏(即瓢葫芦)。据《事物纪原》云:“燧人以匏济水。”由此说明从传说的燧人氏时就已开始借助匏的浮力渡河了。《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另据《鹖冠子·学问篇》云:“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佃注曰:“壶,匏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腰舟。”由此可见,匏是上古时代学习游泳的浮具,也是乘船渡江过河的救生之物。
在征服自然界的长期活动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游泳的各种技能,并不断革新游泳的技巧和技艺。
人们为了捕捞水底的鱼虾和各种水食,逐渐学会了潜水。潜水,是游泳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庄子·达生篇》中有“没人”的记载,郭璞注云:“没人谓能鹜没于水底。”据此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潜水的本领。《齐东野语》中记载:宋代,有潜水者,“能伏水中数日不食”。另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载:“敬儿乘舴艋过江,诣晋熙王燮。中江遇风船覆,左右丁壮者各泅走,馀二小吏没轮下,叫呼‘官’,敬儿两腋挟之,随船覆仰,常得在水上,如此翻覆行数十里,方得迎接。”由此说明当时人不但能在水中救人,且一人能同时救起二人,足见其游泳技术之高超。再如水中摸鱼,是从事捕鱼的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技能,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上》曾记载了永顺、保靖二司渔户摸鱼的技巧:“春夏间,土官观渔为乐,先截流聚鱼,俟土官酒酣,入水捕鱼,口啖一,手捕其二,跃岸称贺。”
随着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把游泳这种水中运动技巧,推广到体育锻炼和娱乐的领域中,创造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水上活动形式——水戏,亦称水嬉。
这种水上活动,最初以划船、游泳为主,以后花样逐渐增多,陆续产生了潜水、撮弄、竞渡、抢金瓶、水秋千、水上歌舞等多种形式。《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述异记》云:“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这是我国古代有关水戏和修建游泳池的最早记载。另据《拾遗记》载:汉代,“汉昭帝元始元年(前86),穿淋池,广千步。……时命水戏,游宴永日”。
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顶后部的”莲池游泳嬉戏“图
到了唐代,水戏颇为盛行,从帝王到民间无不为之。如唐玄宗时,京兆尹黎千为讨得圣上欢心,“密具艟船作倡优水嬉”(《新唐书·黎千传》)。安庆绪在洛阳时,“泛楼舡为水嬉”,极尽奢靡之事(《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附安庆绪传》)。赵琳《因语录》卷六记载了唐代优胡曹赞的水嬉技能,说他能“百尺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又于水上靴而浮。或令人以囊盛之,系其囊口,浮于江上,自解其系。至于回旋出没,变易千状,见者目骇神竦,莫能测之”。
到了北宋,水上游戏更为盛行,且花样多而难度大。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水秋千”云:“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种水上游戏同今天的高台跳水类似,而“水秋千”这种动作是从悠动的秋千上翻筋斗跳入水中,其动作比今天的高台跳水难度更大。
从我国一些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北方善骑、南人善水”的记载。因我国南方江河水道纵横,故民间百姓皆通水性、善游泳。民间对游泳中的各种姿势和动作,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二云:“暑月有善泅者,以洗澡为名,试其技曰‘凫水’,藏身露脚谓之‘竖直立’,自南岸泅至北岸始见,谓之‘渣猛子’。”另据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云:“世有善泅者,往往能伏水底,谓之‘打没头’。”这些记载虽是只鳞片爪,但管中窥豹,足见我国民间游泳技巧之一斑。
在我国古代游泳活动中,最惊险壮观的要算游龙门和弄潮儿了。
所谓“游龙门”,即在黄河南下的咽喉——龙门游泳;“弄潮儿”,即在钱塘江潮水期下水戏游。龙门,古称吕梁,在山西、陕西交界处,是黄河由此南下的咽喉,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令人望而生畏。
钱塘弄潮
然而,我国古代人民却有人在此击浪穿波。据《庄子·达生篇》记载:“孔子观之吕梁,县(同“悬”——引者)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歌而游于塘下。”
到了唐代,这种游龙门的活动仍然流行。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龙门人皆言善游,于悬水接水,上下如神,然寒食拜埽,必于河滨,终为水溺死也。”由此可见,游龙门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其对游泳技巧的要求绝非一般。弄潮主要集中在钱塘江下游的杭州一带。这里江海汇合,每年秋季,海水升涨,江潮倒涌,形成“钱塘潮”。此景十分壮观,举世闻名,故在钱塘涨潮之时便吸引大批的游人观潮。就在此潮水期,吴越之民往往下水戏游,古称“弄潮儿”。据《唐语林》记载:“杭州端午竞渡,于钱塘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