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货App
关注识货,网上购物先人一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识货App

“快看,就是他,那个穿Hyperdunk的家伙!”

识货App  · 公众号  ·  · 2017-08-08 20:00

正文

不只是消费,更有态度
球鞋
运动潮流测评数码装备






早上我们拿到了 Hyperdunk 2017

新的测评马上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那么就先来温习一下这个

“谁还没双Hyperdunk咋地”系列

(很惭愧,我就没有)。




Hyperdunk 的设计初衷是为世界上

最出色的运动员量身打造最强悍的战靴,

从 08年 的第一代诞生延续至今,

成为了 Nike 旗下口碑极好的实战精品系列。






Hyperdunk 2008


Designer:Eric.Avar

Spokesman:Kobe.Bryant


如何定义hyperdunk2008呢?

简而言之,它是球鞋轻量化的开端。


简单的升级,而非彻底的颠覆?我看不然。

Hyperdunk2008,

它身兼两项Nike的全新科技,

Flywire与Lunarlite。


众所周知,Flywire凭借细线框架的复合鞋面

在保障鞋面强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了鞋体重量,

而Lunarlite作为Nike与NASA联合研发的泡棉材质,

Lunarlite以柔软的身姿出现在了中底前掌位置,

这一材质可以将足部压力平均分散到鞋底,

在提供稳定性和保护性的同时,

提供了轻量化的体验。


耐久性是它的一大弊端,

然而,瑕不掩瑜,

舒适的脚感近乎掩盖了这一短板。

毕竟“水泥杀手常有,踩屎感不常有”嘛。


值得一提的是,

老科不仅拿着全黑配色出席了发布会,

并且于北京奥运会上

亲着此鞋攻城略地、大杀四方!




-----------------------




Hyperize 2009


Designer:Leo Chang

Spokesman:未知


时间来到 2009年,这一年,

Nike 并没有按照剧本推出 hyperdunk 2009,

确切的说,这家伙根本不存在,

原因很简单,起初Nike并没有

将 hyperdunk 发展成一个独立系列的设想。


所以,剧情一转 Hyperize 2009

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尽管配置上几乎

和 hyperdunk 2008 没有多大区别,

但细看你会发现,网状材质的内靴,

促成了天衣无缝的、拥有像手套包裹感的鞋面,

说不上柔软,却称得上灵活。

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飞线技术。


今天,回过头来重新审视

这双“同性不同名”的“怪胎”时,

你会发现,它更像一位承前启后的长者,

一如“自来也”之于“火影忍者”。




-----------------------




Hyperdunk 2010


Designer:Leo Chang

Spokesman:未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漫长的等待往往伴随着苦痛,

但是苦等之下长出的果实往往耀眼非常,

正如,hyperdunk2010的回归一样。


经历了Hyperize,这一款在实战的考验中

问题颇多的鞋款之后,

hyperdunk2010在一片期待的惊呼中如期而至。


Hyperdunk 2010与2008 最大的区别

在于缓震模块更换成了前后掌Zoom气垫,

相比后者,其反馈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Hyperdunk 2008不同,

鞋面上,Hyperdunk 2010上,

使用了和Zoom Kobe 5类似的飞线设计,

仅仅在前掌外侧区域形成足够的“网状”结构,

而非以鞋带系统为原点的网状支撑。


前后掌都使用了Zoom Air气垫,

而中足及后跟的支撑

全都交给了TPU Heel Counter,

这也让Hyperdunk 2010实战性能水涨船高。


透气性耐磨性一般,

然而包裹性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

三个附加鞋带孔以及一个隐形鞋带孔的设计,

不夸张的说,这就像是一贴狗皮膏药,

贴上容易,揭下来就是一层皮哦。

(此处,为小编意淫之词,不可尽信)


玩笑归玩笑,坊间传闻的“难脱难穿”

也从侧面印证了 Hyperdunk 2010 极致的包裹性。


细心的JR应该还记得土耳其世锦赛上

被此鞋加持过的一众球员。




-----------------------




Hyperdunk 2011


Designer:Leo Chang

Spokesman:Blake.Griffin


对2011全明星扣篮大赛还有印象吗?

那年还没有扎克拉文的的罚球线起跳扣篮,

但布雷克格里芬飞越汽车的表演同样令人过目不忘。


而那一刻伴随他飞驰而过的

还有它脚上那双hyperdunk2011.

随着Flywire技术的升级,

注入了具拉力的纤维物料,

融合无缝网眼材质鞋面明显比以往

Hyperdunk系列更薄、更轻,贴脚同时富弹性。


鞋帮的前高后低设计比以往更明显,灵活度更高,

较之前两代,Hyperdunk 2011

还在鞋头及鞋身位置加上网面,增强透气性。


中足部位位置则改用

全新3D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固,

提升了支撑的同时更兼顾了动作响应。


缓震上,依旧保留了zoom的身影,

不同的是,此处zoom呈前后掌分离式。


使得穿着者在贴近地面的那一刻

获得快速的性能反馈。

与前代相比,

此时的hyperdunk2011看起来是那么的天衣无缝。




-----------------------




Hyperdunk 2012


Designer:Leo Chang Eric.Avar Tracy Teague

Spokesman:Lebron.James


作为Eric Avar和Leo Chang携手带来的作品,

单从阵势上,就赚足了了眼球。


不仅如此,另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资深设计师

Tracy Teague也参与了这项足以载入史册的工程。


Logo上hyperdunk2012取消了

侧面简明扼要的swoosh设计,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速度感的鞋头侧面swoosh。


此外,原本暗藏于鞋面下的尼龙细线,

以更加跋扈的姿态直接暴露在鞋面上,

配合鞋带系统,

真正实现了对球员双脚的包裹与支撑。


与前代hyperdunk2011不同,

hyperdunk2012放弃了原本陪王伴驾已久

Zoom  Lunarlon成功上位,

也许你会问Lunarlon是什么鬼,

解释一下,其实就是Lunar,换汤不换药,

却别在于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物料。


至于加入了哪些东西,

那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小编能力一般水平有限,

不可能尽数知悉。


不过对于hyperdunk2012的点睛之处,

小编还是略知一二的。


hyperdunk2012最大的亮点

在于鞋款定位上的人性化设计,

Nike分别推出两款hyperdunk2012,

一款是植入芯片的,另一款是未植入芯片。


搭载Pressure Sensor芯片的hyperdunk2012

你可以在每只鞋里安装的这种芯片,

可以记录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运动数据,

再透过无线数据传输发送到移动设备中。


此时的球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运动装备,

它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导师,

让你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全面知悉自己真实的一面。


这也是为什么,hyperdunk2012

会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




-----------------------




Hyperdunk 2013


Designer:Peter Fogg

Spokesman:Kyrie Irving  Paul George 


在开始讨论hyperdunk2013这一鞋款之前,

我想你有必要知道 Nike ACG以及他的幕后设计师。  

ACG英文全称All Conditions Gear (全天候装备),

是Nike 旗下专业的户外产品线,

幕后操盘手便是声名远播的设计师Peter Fogg。

尽管对于hyperdunk系列他是第一次接手,

然而他却始终秉承了初代设计师

Eric Avar“Less is more”的理念。


不同的是在他刀下,hyperdunk2013

如燕人张翼德手中之丈八点钢矛一般,

简单却又霸气狂放。


如果你还沉醉于hyperdunk2012

的高端黑科技而无法自拔,

那么寄希望于HD2013的你恐怕要抱憾而归了。


除了保留Lunarlon泡棉之外,

hyperdunk2013几乎放弃

让Hyperdunk 2012载誉而归的一切,

没有了侧身鞋头的Swoosh的迅猛之势、

也没有了足弓部位的碳板,甚至让人们拍案称奇的

Nike+ Pressure Sensor芯片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那根根露肉、条条透风

犹如猛张飞颔下钢髯一般的飞线设计。


中底方面Lunarlon的手风琴轮廓

在后跟部位被Peter以一种极为狂放的的

形式勾勒的恰到好处,

远看有如充气筒一样的外观,让人欲罢不能。


也难怪欧文会不禁感叹,

“当我第一次穿上了这款Hyperdunk之后,

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不羁的外表往往给人一种不够用心的错觉,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众人所想。

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

鞋舌造型与后跟保持了呼应,

图腾设计也比2012更有设计感,

这也是Hyperdunk 2013的的一大亮点。


张飞尚能智取瓦口隘,

凭什么Hyperdunk2013就不能粗中有细呢?




-----------------------




Hyperdunk 2014


Designer:Peter Fogg

Spokesman: Paul George


在坐拥科技感十足的HD2012

以及机械感爆棚HD2013等经典作品的Nike

有着足够的底蕴和资本去推出

一双属于新时代的作品,

而时间也恰巧来到2014年。


鉴于有不少鞋友穿着Hyperdunk 2013

在外场实战中出现了内侧飞线因摩擦断裂的情况,

故而有了将动态飞线隐藏于Fuse网面

下边Hyperdunk 2014。

鞋面升级,带来了安全性和透气性的提升,

也很好的解决了断线这一弊病。


诞生之初,Hyperdunk 2014

作为一双全方位篮球鞋的定位,

让选择穿着他的锋卫摇摆人越来越多,

而在适应不同身形及位置的球员这一点上,

它做的确实相当不错,虽然,

在国家队集训的时候发生了泡椒断腿的惨剧,

但这纯属意外,非其性能不足所带来的。


以致得到球员们一致肯定的同时,

也顺理成章的入选了梦之队。




-----------------------




Hyperdunk 2015


Designer:Leo Chang

Spokesman: Paul George


作为实战鞋款,

抓地力是一项考量它是否优秀的指标之一。

换而言之,强大的抓地力就是实战鞋款的生命。


不同于hyperdunk2014带有涟漪形状的波纹鞋底,

在充分考虑了内外场需求的前提下,

hyperdunk2015使用了改良的人字纹,

同时巧妙的让外底平整的包裹球鞋的侧面,

为穿着者提供领先全场的抓地效果。


Peter Fogg中规中矩的完成

HD2013、HD2014的设计,

接力棒再次交到了华裔设计师张传禧的手中。


这次,老张提高了hyperdunk2015的鞋帮高度,

减少了鞋面层数,在保证轻盈的同时

也使其拥有了如低帮球鞋一样的反应速度。


脱胎于Nike Air Mag的HD2015,

为了使视觉效果上更显摩登,

鞋身采用了一体成型无缝鞋面,

取消了之前一直使用的Hyperfuse鞋面,

配以飞线、网眼和泡棉的内靴构造,

提供极佳的灵活性及支撑性。


就像我们前文提到过的那样,

Lunarlon的耐用性一直饱受诟病,

为满足实战需求hyperdunk2015改用了

用前后掌分离Zoom配以Phylon中底,

前掌和足跟部位的zoom air气垫

提供了稳定的贴地感,

为实战系篮球爱好者提供了最有效的缓震响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