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金句 |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2 天前  
主编温静  ·  最新!一批国漫更新 ·  3 天前  
后沙月光  ·  欧尔班骂她虚伪,有哪句话是骂错的! ·  1 周前  
求是网  ·  让文艺点亮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  6 天前  
求是网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述家书情怀 传家风文化丨《念念不忘》添薪电视文化热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27 00:49

正文


《念念不忘》由北京卫视《档案》制作班底打造。首期节目以“曾国藩”开题,用多元电视手法讲述家风文化的传承,为荧屏文化热再添助力。

他的六十载人生大起大落、充满戏剧色彩。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楷模。他就是曾国藩。


5月24日,北京卫视《念念不忘》以“曾国藩家书”开题。



以“家书”切入,古今对话背后的家风传承

《念念不忘》定位于文化传承类节目,节目以古代名人流传至今的“家书”为载体,由节目主持人郎永淳、讲述人于丹与观众一起解读名人家书中的历史文化、重述家书情怀,电视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家教、家训”,为荧屏文化潮再添亮色。


首期节目以曾国藩为人物主线,分享了三封曾国藩的家书,借由家书展现曾国藩如何治国治家。


自古以来,家书在中国家庭成员情感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看似一封普通的家书,或许其中就既包含着历史人物的个体命运和情感表达,又有时代大潮下的社会印记。《念念不忘》以一封封家书为切入点,呈现的不仅是家书中的只言片语,而是努力通过多元化的电视表达对一封封家书进行多维解读,着重探寻家书背后的语境和家书主人的心路历程。



首播节目中,讲述人于丹通过对家书的解读,为观众揭开了曾国藩不为人知的一面:考取功名深得皇帝赏识之时,他却连进京的路费都要靠挨家挨户拜客收钱方才凑齐;仕途“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之时,他却对家中女眷提出极其严苛的要求——史书上记载过曾国藩家训: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除了解读,节目最后采访到了曾国藩的第六代嫡孙曾樾。古今勾连,构成节目一大亮点。


曾樾曾在双榆树小学任校长,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书育人。做了15年校长的他只是住在一间50平米的蜗居。曾樾退休后不顾奔波劳顿,常常奔波于湖南北京两地传承曾家家风,努力而笃定,可谓不愧先贤。


节目中,曾樾以书信的方式与先辈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用饱含真情的家书,向祖先曾国藩表达了怀念与感激。至此,首期主题和节目意义得以凸显——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于后人们严格遵守他的教诲,与曾国藩“家俭则兴”的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火热如夏,文化类节目再开拓

《念念不忘》由北京卫视《档案》制作班底打造。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春团队先后推出过《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伟大的贡献》《西藏》《解放》《长征》和《新疆》等多部力作。


郎永淳回归荧屏搭档于丹也是节目一大看点。


郎永淳的主持功底加上于丹驾驭文化类节目的能力,对节目品质形成了一定保障。节目中,讲述人于丹与郎永淳的对话是连接家风传承中人物和情感主线的关键点。其对历史信息和碎片化文字(家书)的解读和整合,令“传承”这一脉络得以清晰呈现。


节目另一个较突出的亮点是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方式创新。



比如节目提及曾国藩有两个嗜好:吸烟、下棋。后来,烟戒了,棋始终未能戒掉。据说,曾国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一副棋盘。于是,节目中郎永淳和于丹围棋而谈,在感叹围棋与“格局”之道时,自然道出人生哲学。对谈内容从棋局开始,延展至曾国藩的治军之道、人生格局……这种情境化处理,让历史故事具有了更强的代入感。


节目模式上,《念念不忘》主环节大体可分为历史再现(演绎)、解析、诵读、对话等。兼顾历史和文学价值、注重故事性表达和社会价值传递,则是节目在创作方向上的可贵之处,也是节目模式的内核所在。


从诗词到朗读,从书信到民歌,文化类节目火热如夏。《念念不忘》新声脆亮,未来,在平衡史料真实和文化解读、让传统文化和时代更贴近、在述史中给现代以启发等方面,节目还有很大释放空间,值得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