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渲染着远方的山峦,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一片儿看不见风吹草低。为了体验更多草原牧民的生活,我们将亲手在这一片草原上搭建起传统蒙古包。
蒙古包为什么是圆的?
蒙古包为什么没有窗?
蒙古包是怎么做成的?
为什么牧民在草原上选择了蒙古包?
牧民在蒙古包附近会做什么?
蒙古包会让牧民缺少什么?
现在草原居民使用的蒙古包多加入了现代材料,以求更舒适、如钢铁,玻璃、水泥、复合板、地砖等。传统与实用,现代生活与自然间已然隔着一道围栏。牲畜在围栏外面悠闲散步,我们在圈内忙忙碌碌。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简便而适应游牧生活的毡包。在《史记 · 汉书
》中就有“毡帐”和“穹庐”的记载。
蒙古包是用当地生长的白桦、松木加工成细杆,不用一根钉子,只用牛筋相联、编制成能张能缩的叫“哈那”的围壁。
现在已不用牛筋,改用绳子,但结法没变。把两扇哈那固定好,绳子的长度不多不少刚刚好,若少了说明绑得不够结实。
拆分蒙古包可发现,它由直线、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和椭圆形等各种形状构成,总体上呈圆形。“圆形是蒙古人崇尚的吉祥形状,蒙古族认为‘完整之物为圆’。圆是完整无缺的表现。
用几十根支柱(蒙古语叫“乌尼”)和圆顶天窗以及“哈那”支起一个圆型的框架。
由于这种轮形套脑、伞状乌尼、弓形哈那、分布均匀、连接巧妙、结构合理、受力均衡、互相编结、环环相扣、形成合力、迅速传导、套脑传给乌、,乌尼传给哈那、哈那又把重力分散到大地上。
可别小瞧那些网格,它们由圆形变成菱形,能增加上千斤的耐力,足以保证下雨时,围毡包浸雨水以后不会垮下来。这就是蒙古包能够以轻负重,以弱胜强的秘密所在。
乌尼(uni一椽子)呈直线,插入套瑙呈圆形散射状。如果说,蒙古包的套瑙像圆圆的太阳,那么,乌尼就像太阳散射的光芒。
再用精加工的毛毡和毛绳将“乌尼”和“哈那”封闭捆牢,易拆易搭。
门呈长方形,哈那围起来是椭圆形,展开了呈长方形,而哈那的格子是四边形的。
蒙古包围毡的榈绳是用长毛绳,围蒙古包的压绳则用短毛绳,哈那的围绳是粗的,乌尼压绳是细绳。
蒙古包的盖毡(eruhe)盖上的时候呈四方形、晚上半掀开时呈三角形。毡墙(tugorga)呈长方形,顶盖(tegebur)像个扇形。
从外观看蒙古包就像金子塔一样,上面尖下面宽,这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分散风的受力面积和稳定的因素。
蒙古包的门向来朝太阳升起东方支起,一方面当然出于避风向阳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不无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第二天阴云密布,我们搭起的蒙古包厚实稳重,象个安全的堡垒傲立于天地间,无惧地迎接风雨的洗礼。
远近致力于传统文化保育,通过传统手工艺旅行、手艺课堂、青年实践、公众教育等方式带领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欢迎跟随远近的脚步出发哦
近期出发行程
内蒙草原考察,7月8日出发(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作者:李欣;编辑
: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