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AI科技产业趋势仍是美股投资主线,但波动会显著加大。由于美股AI的微观结构对较高的美债利率越来越敏感,相较前两年,我们认为2025年美股科技股的波动会显著加大,后续“科技龙头”的业绩能否为“AI信仰”续费,是美股高集中度能否维持的关键,结构上也要从基础设施—硬件—软件逐渐转移。特朗普政策落地进展,减税、放松监管等政策将会提升科技股盈利效率。但美股最大的风险在于特朗普2.0政策诱发二次通胀风险,通胀重回核心矛盾,将面临股债双杀的局面。因此我们建议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以适当控制一下美股的仓位。
2022——?全球杠铃策略是反脆弱下的最佳应对!
我们的全球杠铃策略始终强调,全球资产配置应围绕三大核心因素:(1)逆全球化;(2)债务周期;(3)AI产业趋势。22年俄乌冲突、23年国内债务周期确认、AI产业趋势加速渗透都将长时间地深刻颠覆原有的全球资产配置框架。战略层面,全球资产配置仍然是反脆弱的“全球杠铃策略”:一端是确定性稳健资产——(1)债券:债务收缩期,战略超配中国利率债;(2)权益:债务收缩期,战略超配中国红利资产+泛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资金投资热土;(3)另类:黄金的超国家主权信用价值是应对逆全球化新投资范式的必需配置。全球资产配置杠铃策略”的另一端是高收益高波动资产——AI产业趋势下有结构性机会的日美发达市场,及中国的AI产业链映射主题。(24.4《大变局下全球股市如何配置?——系列七》、《时代嬗变下的资产配置,全球杠铃策略——系列十一》)
展望2025年,海外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大,而关于中国资产的看法我们和主流观点有所不同!
?近两年中美资产核心矛盾不同,如何理解底层逻辑在于债务周期错位
?展望2025,中国资产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展望2025,战略/战术层面如何把握中国股债资产配置?如何把握A股风格配置
?展望2025,三大变局的底层逻辑是否颠覆?为何全球资产配置仍是反脆弱的“杠铃策略”
详见:《2025年:大变局下的全球资产配置——债务周期下的资产配置新策略系列之2》
债务周期框架的“能量”远不止如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海外债务周期的不同阶段,资管行业的变革也与之息息相关!
我们认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正在经历从1.0—2.0—3.0的转型
资产管理1.0:不同风格投资东方不亮西方亮
资产管理2.0:不同资产类别东方不亮西方亮
资产管理3.0: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偏好提供适配产品 新投资范式下解决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各自的弊端
主动权益过于依赖自下而上,缺乏自上而下的视角。这在2021年之前是OK的,彼时处于债务扩张期,全球化没有遇到剧烈的挑战。投资者往往容易忽视贝塔(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的来源比如资产类别和暴露因子)
从长周期角度来看,当宏观范式发生重大变化时,量化策略可能难以迅速适应。量化策略基于长期回测数据挖掘出的占优策略会面临长期范式的变迁与拥挤调整;当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量化策略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视角而面临是否调整策略的艰难选择。
如何应对: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不是做全能赛手,把最合适的价值提供给最合适的客户。建立收益风险平衡机制重塑主动权益的信任,量化(数字化平台)和基本面分析的完美结合将是大势所趋。针对客户风险偏好进行分层,加强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风格暴露前瞻和量化分析。建设集“配置顾问”与“产品投资策略一致性风险管控”于一身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偏离情况进行预警。
从风险溢价的来源入手将资产配置转化为风险因子配置。虽然因子收益率存在周期性,但不同因子间的收益率存在较低的相关性,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实现更可持续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配置最本质的因子比简单组合大类资产能够更好地实现多元化,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中国大资管变局——如何赢在下一个时代?
2023年6月我们提出了“新投资范式”,低利率时代财富增长的速度正在趋缓,投资收益下降,提升投资获得感成为客户核心需求;新一轮投资范式意味着风险偏好降低,资金更加注重确定性溢价;投资者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度下降,更加注重跨市场、跨产品的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的投资机遇。三阶段的费率改革(降低管理费→降低佣金费率→降低销售费率)也成为了直接催化,资管产品业务布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
2024年,我们推出了《债务周期鉴资管系列》,我们将债务周期框架嵌入全球资管业变革史,深度分析日本、美国、欧洲等重要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路径,海外资管机构如何审时度势、迎接挑战?哪些类型的资管产品得以扩张,而哪些又面临萎缩甚至消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最后聚焦中国大资管行业,在利率下行、费率改革的时代浪潮下,中国各类资管机构如何应对变化,赢在下一个时代?
公募基金——“1+4”战略
策略一:子弹打向海外,投资布局全球。公募如何破局QDII产品“成本”与“额度”制约:①积极拓展QDII-ETF及QDII-FOF等产品线;②加大对中国香港&美国市场之外的投资比例;③依托境内母公司资源比较优势,差异化布局境外子公司。
策略二:主动&被动投资再平衡。继续发展被动投资:①致力ETF产品创新,打造爆品获取先发优势;②ETF产品业绩难以做出差异化,重视营销与运营环节。
策略三:从中国基金市场格局及固收类基金的占比来看,相比于日美等成熟市场,中国固收类基金尚有中长期扩张空间。
策略四:行业降费下,开发浮动费率产品正当时。
保险资管——资产负债端双向突围
策略一:负债端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利率敏感型”险种占比,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保单持有人。
策略二:资产端大类资产多元化布局,以固定收益资产打底(压舱石),适度配置权益和另类资产增加弹性。低利率时代拉长债券久期+增配兼具长久期&稳定分红的新类型固收资产(例如REITs、实物基建资产)→增加收益。
策略三:资产端出海配置,全球布局分散境内投资风险。
银行理财&券商资管——渠道端与产品端两大抓手
(1)银行理财:①渠道端:开拓TO-C端投顾业务与直销渠道,如利用母行信息优势提供个性化的投顾服务、渠道上拓展非母行的代销渠道等;②产品端:银行理财未来可以丰富产品谱系,如加大养老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等。
(2)券商资管:增加固收类产品规模是近年券商资管业务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在国内资管大变局的背景下,券商资管的发展秘诀在于“拓宽业务条线+资产全球化布局”。
(债务周期鉴资管系列:24.7《权益基金,沧海沉浮》、24.7《日本固收基金,黄金十载》、24.8《他山之石,险资如何应对债务周期》、24.8《居民银行理财如何应对债务周期?》、24.9《中国大资管,如何赢在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