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深刻阐释了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最基本的保护概念是真实性。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各种宪章、公约都延续并传承了这一思想。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同样强调要真实、完整地保留遗产的原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包括尽可能少地更改文物遗迹的原有状态、避免大拆大建、采取可逆性修复措施等等。从中可概括出保护工作中的克制原则——以保护和维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核心目标,强调在保护修复中应采取最小限度的干预。
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镇是东北小城镇的典型代表,始建于1897年,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镇的保护工作正是以“克制”的思路展开,极大提高了小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较好地实现了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平衡。
横道河子镇保护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保护-整治-更新”,对城镇内的所有历史遗存根据其历史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建立“四有档案”,再从保护与更新的视角,对城镇的历史遗存与人文环境进行活力复兴,为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保护。横道河子镇对铁路建筑、基础设施和附属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保护,以真实历史照片与设计图纸为依据进行原状保护,对建筑局部的变形和残损部分则使用恰当的可逆技术进行修缮。通过编制《横道河子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及《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0—203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体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道河子机车库及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抢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等保护规划,全面管控、引导并协调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
整治。在历史区段的建筑修缮和环境治理工作中,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的,对建筑外环境做“减法”,拆除影响小镇主要节点的非历史建(构)筑物,恢复小镇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基础设施做“加法”,增补完善并规范其走向及排布方式,以维护居民生活延续性。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研、征求原住民需求与生活习惯,尊重居民不上楼意愿,考虑农具摆放方式,满足环境设施更新需求,通过技术更迭持续维护人居环境品质。
更新。在小镇历史区段未来的功能定位方面,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提升社会效益为准则。现阶段仍以原住民的生活功能为主,并依据建筑的艺术价值、体量、类型等代表性特征,尝试对其进行符合小镇历史传统和文化个性的功能拓展,选用最小的使用功能变化,维系居民对小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自2010年以来,全面推动横道河子旅游名镇建设工作,重点进行俄罗斯小镇风景区、“东北虎林园”“威虎山影视城”等建设,横道河子镇开始由“火车站区兼居住型城镇”向“旅游与特色文化城镇”角色转化。
横道河子镇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小城镇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克制”发展之路:兼顾多元需求的包容性、环境与人群的均衡性、专业队伍的持续性,通过低影响、低开发的方式,保护其本色为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基因、传承乡愁记忆,引入文化旅游产业,设置阶段性目标、进行长期谋划;在建设中注意技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强调“微介入”和全民参与,通过持续更新,将保护工作自然而然地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