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深夜美食😋 -20250209021138 ·  9 小时前  
舰大官人  ·  -20250207065657 ·  2 天前  
舰大官人  ·  真不错!就喜欢看大恐龙🦖吃人!-20250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新华网  · 公众号  ·  · 2024-06-13 14:27

正文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农村环境整治如何更接地气


能跳舞的小广场、配有路灯的硬化道路、不再露天的厕所,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大幅改善。不过,在充分肯定整治成效是主流的同时,也应看到某些农村地区“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有村民说:“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1


主路反复割草
小巷藏污纳垢

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是很多人心中的农村图景。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环境整治后更加“城市化”,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东部某村几名村民不解地说,每家养几只鸡,能有多大污染?


为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当地一些社区甚至“吓唬”村民,要求复养家畜家禽的家庭在规定时间前整改到位,否则将停发村级养老金等福利。相关整改通知后被责令撤销,但村民和网友的议论难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河南息县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对主干路两侧、领导干部调研检查经常走的线路整治标准要求过高,这些公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村内的背街小巷脏乱差。


在河北某地农村,生活垃圾被一张网格挡在树林间,以免它们扩散到靠近路边的河段。半月谈记者在东部地区一村庄走访时也发现,主干道看着很整洁,被腾退的老村却破败不堪,生活垃圾、碎砖块满地都是。当地村民反映,“领导视察看不到里面的垃圾”。


过度整治带来的资金压力和微腐败问题也值得警惕。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盲目上项目、搞绿化,容易滋生贪腐。东部某市巡察发现,一位村党总支书记以“美丽乡村”名义报支工程款逾百万元,却最终用于自家农庄建设。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泗通团队调研时,苏南某村支书反映,一年村庄保洁等费用要上百万元。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认为,人居环境整治“跑偏”是导致一些农村地区村级债务累积的原因之一。


2


部分地方要求过高
“不接地气”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何在一些地方走偏?基层干部认为,这与上级一些“不接地气”的考核要求有关。东部一位乡镇干部说,有些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过高,“不适合农村实际”。


“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可回收物利用率还较低,上级部门就要求按照大城市标准,向村民推行垃圾分类。”一名基层干部说,后端没能力处理,前端也不理解,有些村民甚至把村里的公共垃圾桶带回家里装粮食。


半月谈记者梳理部分基层地区政策文件发现,一些乡镇将各村垃圾集中起来放在“大坑”里覆土掩盖,以“确保视觉效果无堆放垃圾痕迹”。环保行业人士认为,垃圾会形成渗滤液,最终还是会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有些地方对人居环境整治实行“每月一奖惩、每半月一评比、每周一排序、每日一通报”。有基层干部表示:“不执行,领导批评;执行,老百姓有怨气。”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有些镇村干部搞“闭门决策”。半月谈记者走访村民了解到,部分村民对整治区域、新建项目以及相关工程发包并不知情。一位村干部称,如果简单引入第三方,不发动村民参与,部分村民就会对整治成果“无感”,甚至随意破坏,管护成本随之增高。


一些镇村工作人员对上级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理解不到位,有些基层干部习惯用“惩戒式”“吓唬式”手段推进工作。例如,2023年四川凉山某乡镇一份《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人居环境罚款标准》显示,对村民蹲地用餐、窗台摆放杂物、被子未叠放等进行10元至20元的小额罚款。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更不合法。


3


需因地制宜、干群合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