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张聊科研  ·  国自然马上提交了,你的实验设计严谨吗? ·  5 小时前  
NaturePortfolio  ·  数学“天才”们也输给AI了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这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2-03 12:00

正文

今日福利

扫码入群,免费领书

帮助儿童自学中英双母语经典!


“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等等孩子,他们对时间的感受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最近有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教书匠》火了!


这部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一组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画面。


孩子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上课,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做手工,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奔跑、玩泥巴、采野果,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轻松欢乐的画面,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家长看了之后,无比感叹。


在这个教育内卷,人人鸡娃的时代,填鸭式教育、抢跑式教育成为趋势。


孩子学习压力增加,不省心的问题越来越多,家长崩溃,几代人痛苦。


如果有《教书匠》这样的教育理念,很多家庭可能就不那么鸡娃,不会被焦虑掌控,家庭悲剧可能会减少,甚至不存在。


然而,这种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真的能够成为现实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曾经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


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所用大树做院门,电车做教室的学校“巴学园”,用回归自然的理念,让教育回归了本质。


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另类”、“顽劣”的女孩,她固执地欣赏一些有趣的事物,不遵从传统教育的模式,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强制退学。


但在巴学园,她不用循规蹈矩,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自由奔跑,最终激发出最大的内在自驱力,影响了一生。


尊重生命个性,因材施教


一开始,书中对比了在传统学校和巴学园,小豆豆得到的不同对待。


在传统学校,小豆豆多动、率性,脑子里总是迸发奇奇怪怪的想法。


她跟小燕子说话;对新课桌好奇,不停推推拉拉;


画国旗超出绘画纸,在桌上留下很深的锯齿痕;


甚至上课了,还会跑到窗前看宣传艺人。


老师认为小豆豆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给她贴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


而进入巴学园,这里的教学“没有秩序”。孩子们可以不按课程表上课,可以每天选择喜欢的座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校长老师认为: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所以校长老师,不认为小豆豆是个问题孩子,每次看见小豆豆说的都是:“你是一个好孩子。”


他鼓励小豆豆表达自己,做自己认定的事情。


小豆豆上学的第一天,他耐心听完小豆豆近四个小时的“演讲”,没有打断她喋喋不休地诉说生活琐事。


小豆豆最心爱的钱包,掉进厕所。


她去工具房拿了一个舀子,在厕所的掏口舀污浊的东西,因为掏粪耽误了上课。


校长老师也没有责备她制造麻烦,只是亲切地说:“弄完以后,把这些放回原处啊!”


然后,就走开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


个性不同,是孩子们的潜力,也是财富。


只想整齐划一的程式化,往往让孩子手脚被捆绑,心灵被束缚,活在狭窄的生活圈子里,很难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孩子只有真正被看见、被听见才能真正被赋能,才能够获得最大的个性发展,拥抱独一无二的人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趣味学习,才能激发孩子内驱动力


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


“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让他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


巴学园从来不向孩子灌输知识。


这里的一切都是趣味性的。


教室是电车,如同去旅行。孩子们会思考“电车是怎么到学校里来的”。


为了找到问题答案,他们持久专注。最终孩子们在晨雾中,亲眼目睹电车如何来到学校,才罢休。


而校长也顺便把电车的知识讲给了孩子们,比如什么是滚轴,如何利用滚轴移动电车等等。


孩子们上课,更不是全部在教室里抄写老师的板书。常常是上午在教室里,下午就被带到大自然中自由“散步”。


不程式化,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内在的学习能力被唤醒。


他们一路遇见,一路都在观察和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遇见油菜花地,蝴蝶翩翩起舞,老师结合实际,讲解雄蕊雌蕊的知识,蝴蝶帮忙授粉的知识。


孩子们被大自然的神奇吸引,会叽叽喳喳地讨论“雄蕊和红眼睛不一样吧”,不用过多灌输,就明白了雌蕊雄蕊的作用和重要性。


校长还特意请了散步路上遇见的农民伯伯,做“旱田老师”,来教孩子们种庄稼。


植物从播种到收获,往往变化巨大。孩子们对此兴奋又惊喜。


他们自己播种,每天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庄稼长得怎么样了,然后回来向校长先生报告。


不但完成了观察植物成长的参与,还对生命成长的体验铭记在心。


普通学校会教条地让孩子注意饮食,但巴学园却别出新裁地的嘱托家长:“请让他们带来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


这成功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热烈地想要知道,什么食物是“海里的”,什么是“山里的”。


因讨论而认知,因认知而具备成就感。


热爱每一样食物,不自觉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被教条式的驯化的人生,往往缺乏鲜活。孩子觉得被理解,有趣味,才会更愿意听取建议。


巴学园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和世界互动。


自己去观察、等待、尝试、探索、失败、反思...营造出一个安全自主的学习环境,因此构架了良性循环。


曾经不那么想去学校的小豆豆,每天都对学校生活充满着巨大的渴望。


生命的内在被唤醒,激发了内在驱动力,持久学习形成了,终身学习也就可以惯性实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考试,哪怕考到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教育绝对不是一时的成绩,学会理解,学会认知生命,学会去拥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是一辈子的课程。


巴学园除了学习知识,课外活动也占据了很大比重,这些活动都与生命教育紧紧相连。


校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游泳,并且告诉他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无论是否穿游泳衣,都无所谓。”


巴学园的孩子大部分是问题孩子,有的孩子身体具有缺陷,思想有“劣等意识”,比如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手指扭曲。


脱下衣服,学习游泳,丢下羞耻心,让生命拥抱坦诚,孩子们也拥抱了更多自信。


暑假期间,校长组织孩子们在大礼堂露营。


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在礼堂空地上,扎起一顶顶帐篷。


等帐篷搭好,孩子们穿好睡衣,便相互到别的帐篷拜访。还会围在校长周围,听他讲国外旅行的故事,内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晚上,巴学园会组织别开生面的“试胆量活动”。


孩子们一部分“装成妖怪”,一部分去“捉妖怪”,一组组的错开时间出发,实际验证“能够承受多大的恐惧”。


最后,大家领悟到,妖怪也是会害怕人类的,反而都不害怕妖怪了。


孩子们也会走出巴学园,组织温泉旅行,除了在海边摆出各种自由的造型,学习美的认知,也深入生活实践,从生活中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期间,有的孩子游泳游出去很远却回不来了,有的在海岸上脚,脚被玻璃割破。


这些突发事件,促使他们学会了积极解决问题,并且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孩子们还轮流去鱼店或者蔬菜店去购买晚饭需要的菜,遇到有人询问“是哪里的学生”,学会了认真交流,与他人在平和中建立联系和沟通。


人是一种具备社会属性的物种,最终走向的是复杂的群体生活,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才会在未来的道路中,沿着“笃定”的信仰前行。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生命意识的养成,缺乏足够的同情心、教养品德,可能勇敢会衍生粗暴,学识也会变成迂腐,温厚也会走向反面的谄媚。


那么一个孩子即便学识渊博,对社会的价值也不大,人生的意义和贡献也会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


每一个孩都不能被预先设计,也不能提前准备好一套教育方案,程式化的套用。


孩子的教育只能在摸索中,见招拆招,才找到了最适合他们本身的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