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勤奋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 1 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 5 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深度思考。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by 布洛迪
1 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或者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励志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种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被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 32 个赞。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2 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就像大多数人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想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所以,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 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许美团王兴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3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 95%以上的问题了。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作者:布洛迪,简书原创作者,简书 ID:布洛迪的后花园,微博@布洛迪的后花园
封面图 by Yasmine Gateau
会员 Update
1. 2 月 6 日-2 月 12 日 18 点前注册的所有的会员确认函已经全部发出,内含会员号码,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等文件夹。没收到的朋友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约定为「1703 期会员号码」,邮件内容注明你支付时候填写的手机号。
2. 本周张辉的会员语音邮件已经发出,主题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品位」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没有收到的话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标题约定为「未收到语音 170212」。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谈到情绪管理?比起身边很多朋友总是情绪大起大落,彭萦发现自己更擅长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压力,所谓的情绪管理不只是单纯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这需要动用很多不在同一个层面的心理资源。
对内,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自己心理冲突?对外,我们怎么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
这就是管理情绪,下面是精选的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0205 期语音《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反馈:
@会员 yanyan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一旦发生情绪的波动,我完全忘了要去控制他。就像彭萦说的那样,情绪很多时候是大起大落的,有时候怀疑自己有一种疯狂的、破坏的基因。一旦事情发生的结果和逾期不符,就是陷入情绪的困境。也许好好接纳自己,认识情绪的产生过程,会有助于我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点需要长久的学习。
@会员 小七
1 学习识别情绪两步骤:命名和打分;2 知道控制情绪的方法来自于纠正错误/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3 虽然焦虑能推动我们前进,但美好的目标的驱动过程比焦虑与不足更能提升满意度;4 学习了几招放松方法:甜食、蓝色、轻音乐和苦涩食物(前天坐车前吃苦笋,心情真的很平静);5 减少对自己和他人使用压制性语言,比如「不XX」,而用正面带鼓励性的话语,比如要勇敢、要乐观。6 我尝试纪录生活很久,包括一些事件和某种情绪的自我分析。现在的我比同龄人要懂得控制情绪,开了一个「情绪记录」的笔记,开始用彭萦的法子刻意练习。
@会员 GS
听到彭萦说到情绪,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读过的有关佛教的书籍。情绪来源于无明、我执——心中的自我观念太强。我自己平时也是一个比较 emotional 的人,对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高的我平时十分容易焦虑,因此深深感到管理情绪真的需要很大的努力。其实正如语音说到的,很多时候情绪的产生是来源于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评价。完美主义的思维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恰当地放下、理性反思真的十分重要。
关于「接纳情绪」这个方法,我想起了冥想过程——当头脑中有杂念时,不要去干扰、逃避,而是把自己抽离出来,做一个旁观者,去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平时也会经常去尝试冥想,虽然有时候自己还是很难平静,但相信只要努力去改变,心境终将变得平和。
@会员 MiracleWong
回答彭萦提出的问题:
【1】对内,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明白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不要嫌弃自己要爱自己、尊重自己。
【2】对外,提高自己抗压能力,这些和自己的经历很有关系,经历的多了,也就不怕了。遇到情绪来临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抗拒,而是要接受要臣服,然后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积极的行动。
之前的自己的情绪很受外界的环境和人员的影响,每当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一旦有人有一些不满的时候,自己就会脑补出一系列的电视剧,并且久久不散,严重的时候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句话,心情不好就什么都不想干。
最近这段时间,看了很多的心理学书籍和网络课程,对自己的过去的种种情绪表现做了细致深刻的分析,发现自己的很多情绪都是成规律性重复出现的,遇到相应的情景,就会出来,比如生气、恐惧、逃避、委屈等等。将自己的情绪和具体情景联系起来,设置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当下一次情绪到来的时候,默默的告诉自己:注意注意,情绪怪兽又来了,准备好,使用技巧(默数数字)让自己先不要发作,然后再去发泄出来。
发现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情绪管理也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成功道路上的很多人你会发现他们是情绪管理上的高手,到底如何学习、联系、最后拥有这种颇具难度的能力?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改变自己」,即可听到彭萦本期语音《如何管理情绪》。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