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妈妈帮
立足母婴人群,撰写、整编专业、新鲜的孕育知识,跟进社会热点,深度解析行业错误孕育理念,分享健康、快乐、追求育儿品质的妈妈的生活经,传播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说真的,忽略这 1 ... ·  3 天前  
育学园  ·  这种癌症是「省」出来的!3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妈妈帮

4岁神童一夜爆红:孩子,你扮演大人的样子让人心疼

妈妈帮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1-15 20:30

正文

来源 | 凯叔讲故事(kaishujianggushi)



「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怎么找到宁静?」


一个叫曦曦的4岁男孩给了我们答案: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没有风雨,哪来的宁静?」



男孩侃侃而谈,金句连篇,迎来了一片惊呼声。

这段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说 「别人家的孩子,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有人说 「这是天才、神童啊」;

还有人说 「我也想有一个这样高情商的儿子」 ……


但,曦曦是天才、神童吗?

并不是!



视频中一位女士问曦曦: 「工作上面对挫折、不顺利,面对逆境怎么办?」

曦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求助地看向爸爸: 「爸爸,她说什么?」

爸爸提醒他说: 「逆境,她说做事没有顺境,就是逆境怎么办?」


在爸爸的「点拨」下,曦曦再一次爆出金句。

「顺境的人生,人人会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学会走逆境,而且越年轻越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言: 「这个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是高情商,他只是一个人肉问答机。」



网友的话,我深以为然。

反复看了几次视频后,我愈发地心疼这个孩子。


这个「天才」儿童,靠的不是「高智商」、「高情商」,而那个号称「记忆大师」的父亲的操控。


他,只是懂事地配合大人,按照大人的期许表演罢了。


突然想起来了《请回答1988》中的一句话: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那些努力扮演小大人,去迎合父母标准、装成熟的「高情商」孩子,最让人心疼。



表妹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原来,她洗衣服时,发现孩子上衣袖子上,有一处不太起眼的血迹,于是便找孩子询问原因。


孩子一听妈妈问衣服上的血哪里来的,先是说自己胳膊痒,不小心挠破了,见妈妈要检查伤口,只得承认,前几天在学校被同学打了。胳膊被同学抓伤了,因为怕妈妈担心,回家没敢告诉她。


表妹坦言,一直以来,自己都为有一个懂事、乖巧、听话的孩子为荣,特别是听到别人夸孩子礼貌周到,会说话、会做事,是个高情商的小孩时,她都感觉是对自己这些年全职陪娃的最大嘉奖。


可是,一个连被打受伤都不敢告诉妈妈,怕妈妈担心的孩子,却不是她想要的。

她厌恶这样的懂事。这种懂事,阻隔了孩子和父母的连接,让孩子变成了一座孤岛。



为人父母,我们常常用「懂事」「听话」来教育孩子,却忘了,任何事情都有着两面性。


武志红说: 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出于恐惧。


懂事并不是要孩子藏起天性、藏起喜怒哀乐来迎合大人,「懂事」的前提是,孩子是快乐的。


孩子懂事表面上是高情商,是家长教育成功的典范,让家长少操了不少心,省了很多事。

深层次去看,带给孩子的,却是安全感的缺失,和父母情感的中断,以及孩子内心真实情绪的匮乏。


上周末,我们部门集体加班,同事不放心女儿乐乐一人在家,于是就把乐乐一起带来了。


几个九零后,见到可爱的小姑娘,纷纷把自己的零食贡献了出来,可是乐乐就是不肯吃,但视线却始终没有离开过那堆零食。


「阿姨,我就吃几个薯片,你不要告诉我妈妈,好吗?」 乐乐见妈妈起身离开了,小声央求道。

在得到同意后,她麻利地抓起几片薯片,狼吞虎咽地咀嚼着吃完,还猛地喝了几口水,最后张开嘴让旁边的同事闻一闻。

「妈妈不会闻出来吧?妈妈说薯片是垃圾食品,不让我吃。」


一位同事说: 「这孩子情商真高,小小年龄心眼儿这么活络。」


乐乐此举,真的是情商高吗?

并不是!


这个看起来「高情商」的孩子,只不过是更懂得揣摩妈妈的心思,小心翼翼地把妈妈不喜欢的一面藏了起来。


朋友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一个洋娃娃,可那个洋娃娃的价格太贵了,贵到要花去妈妈大半月的工资。

妈妈领着她,在店里彷徨半天,终究没有舍得买。

「等到来年你生日,妈妈攒够钱,一定给你买回去。」


自那后,每天放学路过那家玩具店,她都要惦着脚尖看上几分钟,她怕妈妈难过,还撒谎说: 「我只看看,我不要。」


后来,没有等到她生日,那个洋娃娃就被人买走了。那一晚,她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很久。

时至今日,她都忘不了那个站在橱窗前,明明很想要,却装作满不在乎,回头安慰妈妈的小小自己。


那些「高情商」的懂事孩子有多细腻,有多体贴,有多会替别人着想,内心就有多委屈,多失落,多不快乐。


他们照顾了别人的心情,却把不快乐,深深藏在了内心。


少年成名的蒋方舟,在一档节目中直言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她说,自己从小到大总会不自觉地以成人规则去讨好所谓的「权威」。久而久之,讨好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直到后来,她才明白: 其实,真正欣赏你的人是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或故作讨喜的样子。




莫要让孩子在可以肆意任性的年龄,活成了一个会察言观色,善于分析大人情绪,懂得投其所好的小人精。


那不是高情商,那是「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一名匿名网友说,如果能任性撒娇,谁愿意活得那般懂事隐忍。

他说,爸爸妈妈感情不和,俩人只要一见面就吵,而起因往往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洗碗、拖地、带小孩等。


每每父母为谁陪他玩闹得不可开交时,他都眼中带泪地看着两个怒气冲天的大人,诺诺地说: 「我乖,我自己玩,我不需要陪。


妈妈不爱洗碗,他就去洗碗;爸爸不爱拖地、扔垃圾,他就抢着拖地、扔垃圾;有了妹妹后,他写完作业,就去陪妹妹玩。


他做了那么多,只是想让爸爸妈妈不再吵架,只是想让家里多一点欢声笑语。

孩子最不该迎合的人就是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不能放下戒备,去做自己,那足以证明是我们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造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爱闹的孩子有人疼。

孩子的童年,应该塞满了零食、童话故事与满满的快乐,而不是被委屈裹挟着。


为人父母,请抱着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给孩子无条件的信任与关爱、尊重与爱护,让他们收起和年龄不匹配的「高情商」,不必在成人的世界里扮成熟。







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0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