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明确婚姻登记将正式实施“全国通办”,彻底打破户籍地域限制。这意味着,即日起男女双方可凭身份证、居住证等材料,在全国任意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或离婚登记,无需再返回户籍地。
从试点到全国:4年改革惠及近50万对新人
自2021年6月起,全国21个省(区、市)分两轮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5年2月底,累计办理跨省登记49.2万对,有效解决了流动人口返乡办证的时间与经济成本问题。此次改革将试点经验上升为法律,标志着婚姻登记服务从“户籍地管理”向“居住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三大便利:数据跑腿,服务升级
1. 地域自由:无论户籍何处,可在常住地直接办理登记,告别“多地跑”;
2. 流程简化:依托全国婚姻信息数据库,通过身份证+居住证即可完成核验,部分试点地区已实现“一证办理”;
3. 配套优化:同步推进婚姻家庭辅导、婚俗改革,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加强治理,并提供婚前教育、矛盾调解等服务。
技术支撑:全国数据联网筑牢安全网
改革背后是户籍、民政数据全国联网的技术突破。婚姻登记机关可实时核查当事人婚姻状况,防范重婚、骗婚等风险。同时,试点地区已实现电子档案同步归档,为全国通办提供系统保障。
民生意义:3.8亿流动人口的“幸福加速度”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超3.8亿,异地婚恋、就业常态化。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直接回应了群众“就近办”的诉求,据测算,每年可减少千万人次的返乡奔波。正如网友所言:“爱情无需被户籍困住,政务服务终于‘成人之美’。”
从“跨省通办”到“全国通办”,小小一本结婚证的办理变革,折射出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决心。未来,随着婚俗改革深化与数字化服务升级,婚姻登记将不仅是法律确认,更成为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