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很多相关概念开始在财经新闻和社交网络上传播,比如“去中心化”、“分布式账簿”、“可信任网络”、“可编程货币”、“共识机制”等,听上去都非常的高大上,没有深入研究之前,只能是“不明觉厉”。
老祖先说的好,“艺术源于生活”,发明创造也一样,不管是什么样的新事物,其智慧的源泉都是人类的经验总结。这篇文章里,我试图从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一下所谓的“共识机制”。
顾名思义,“共识”的核心是共同认可,它的反面就是有分歧。那么在生活中,人们都是怎么去达成“共识”呢?
上面两种共识机制,只适用于那些答案比较确定的场景,人类社会还有更多的不确定场景,需要新的共识机制。
-
方法三,投票、少数服从多数。投票机制适用于很多人类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选举。美国总统到底应该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这显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能通过选举,“特朗普”获胜并当选总统,已经在美国形成“共识”。
-
方法四,仲裁。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组织投票,比如足球比赛中,双方运动员拼抢激烈,到底有没有人犯规?显然不能通过投票,只能依靠裁判进行仲裁,场上一起都是裁判说了算。哪怕是裁判错了,也必须尊重裁判的判罚。两辆小汽车在行使的道路上发生剐蹭,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如果双方有不同意见,就只能以交警的处罚为准。这些都是仲裁共识机制的案例。
-
方法五,权威命令。在参与者有限的场景中,仲裁确实可以实现共识。但如果参与者众多,就只能使用权威命令的模式实现共识。比如说,在大陆开车必须右行、实行汽车限购摇号政策、国庆节连续放假
3
天等,这些只能通过国务院的权威命令,让人民达到共识。还有一种典型的“权威命令”共识,就是军队的指挥。仗到底应该打?一切由指挥官来负责调配,形成共识。
细看前面的两组共识机制,要么依赖于客观事实、要么依赖于外部干预,始终没有发挥参与者自身的能动性。有没有可能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条件下,参与者自身达成共识呢?
答案是:有。这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共识机制就是“竞争”。
-
班上谁来做体育委员?无法达成一致,来场
5000
米长跑,冠军自动当选。
-
机器下围棋能超过人类吗?
AlphaGo
和柯杰的比赛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
中央台有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里面的选手那个更强?只要一直出题让他们比赛,就一定能选出最强的选手。
要想让“竞争”这种共识机制能持续,就需要参与者认可两点:
(
1
)竞争规则的公平性,就是过程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
2
)竞争结果的确定性,就是输赢是没有歧义的。
有了这两点,“竞争”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参与者自治的“共识机制”。
比特币协议使用的“共识机制”叫做
POW
(
Proof of Work
),就是一种“竞争”机制。
所有人都可以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记账,那以谁的账目为准?比特币的方法就是看谁先找到符合规则的记账区块,通过竞争的方法形成共识。
总结一下
,
我们已经发现了下面的几种生活中的共识机制
:
-
依靠和相信科学
-
尊重客观事实
-
投票
-
仲裁
-
权威命令
-
竞争
预告:这一系列的文章有三篇
《
生活中的密码学
》、
《
生活中的网络
》、
《生活中的共识机制》,其实都是为后面介绍“比特币”的文章做准备的。比特币运行的基础就是“现代密码学”、“
P2P
网络”、“分布式账簿共识机制”,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