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年龄歧视在职场招聘中的现象,特别是针对奶茶咖啡行业限制员工年龄的现象进行了解析和批评。文章指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用人单位的真实想法,是为了通过花最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文章还提醒读者在面对可能的职业危机时,应提前规划,多攒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
不管是餐饮、零售服务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年龄歧视都很常见,很多服务餐饮前台都不招30岁以上的,甚至有的奶咖门店只招25岁以下的员工。
招聘年龄限制的原因包括体力要求、门童形象、容易培养、人工成本等因素。奶咖门店工作强度大,需要长时间站立,小年轻更容易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此外,招年轻人还可以体现品牌年轻时尚的定位。
文章提到的25岁中年危机与人们常说的35岁中年危机有相似之处,都是职场中的年龄歧视现象。相较于中年群体,年轻员工没有家庭负担,体力好请假还少,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作者提醒读者要未雨绸缪,多攒点钱以应对可能的职业危机。同时,提醒读者关注保险产品的变化,如有需要可以尽早配置重疾险等保险产品。
最近看后台私信,看到一些留言说,本来想着被裁后去摇奶茶,现在看来 26 岁就算中年了。我当时看了一头雾水,这说的是啥?最近流行的新梗么?后面了解到,诸如这类「 25 连摇奶茶的活都不能做了」「26 岁就中年了」的感慨,主要是因为前段时间有人在深圳应聘喜茶时,被告知他们那门店只招 18-25 岁员工。
对此挺多人反感的,原来以为 35 岁危机就够离谱了,现在已经降到 25 岁了。原来说 35 岁歧视是中年危机,那 25 岁以上的歧视又算啥呢?
当然啊,这可能是个别门店或管理者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品牌的招聘政策。不过年龄歧视这玩意早不新鲜了,这类「限招 ** 岁以下」「要求不超过 ** 岁」招聘广告,不管是在餐饮、零售服务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很常见,很多服务餐饮前台都不招 30 岁以上的了,但像这种年龄限制到 25 以下的,大多是奶咖门店这类。
毕竟这类活说到底,就是个体力活。大多奶咖门店里,店员一天下来工作平均 8 到 10 个钟头以上的,且全天候都是站着,如果手脚不麻利,遇到客流高峰期,那分分钟要你老命。上一次 Manner 咖啡店那事才过去没多久,两个店员一个上午伺候上百位顾客,忙得手忙脚乱,还被投诉啥的,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基本也就小年轻一些的能相对快些适应。
再者,招 25 以下的年轻人,还能充当门童的形象加分作用,体现品牌年轻时尚的定位。当然,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白纸好拿捏。说白了,最好找那些刚走出校园没多久的二十岁出头的普通高中或大学毕业生,他们学历不高,社会经验匮乏,既单纯又急需工作,特别容易忽悠。这种人一旦上手,往往能在岗位上待得比较久,也最好压榨。。加上这些行业通常提供较低的薪资,晋升空间又有限,对付这类「小白」,可以说这当中的人工成本可调整的空间不小了。
其实这跟很多公司包括大家经常提的「 35 岁」中年危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相较于中年群体,这类小年轻不需要养家糊口没家庭负担,体力好请假还少等。而这些只不过是没摆在明面上说,说了肯定会被喷死。但敢直接告诉求职者这些理由,说明这确实是用人单位的真实想法。被求职者曝光到网上,引来一片骂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打工人多,感同身受的更多。
说白了,这年头就是,不卡学历的,卡年纪;不卡年纪的,卡学历;就算学历年纪都过关了,还得有经验等等,总之为的就是试图通过花最低成本但能从你身上榨取最多利益。
基于此,我经常说,与其如此被动等待,不如趁现在还有工作和收入时,多攒点钱,给自己留条后路。别等到真撞上「35 岁危机
」甚至「26 岁就中年」的现实,才发现连奶茶店都不愿意要你。
趁着还有选择的余地,赶紧未雨绸缪,给未来的自己多留几张底牌。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存钱和保障自己,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PS:
说到存钱/保障,有件事我觉得也有必要再来提醒一下。从 9 月起,普通型保险的预定利率要从 3% 下调到 2.5%,影响还是很大的。
还没有配置重疾险的朋友,9 月 1 日起的新产品,有可能会涨价 10% 以上。
如果你是想稳稳存点闲钱或准备养老金的话,投入一样多的钱,利益可能会缩水 20% 左右。
如果有需要并且能趁现在去了解并配置上的话,还可以享受到比较好的产品权益,不然确实挺可惜的,最后也简单说一下产品。
想要配置重疾险保障,大人可以优先考虑
达尔文9号
,孩子是
小青龙 3 号
,都是
行业内性价比突出的产品
。
想准备退休后的养老金,推荐
龙抬头3.0
,
长期复利可到 4%,
是目前拿钱更多的产品。
想早点拿钱、稳稳吃息
,推荐
快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