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会因颈椎压迫血管而发生头晕头痛,颈椎CT、磁共振检查会发现有骨质增生,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发现,一侧椎动脉狭窄或先天发育不良,医生想当然认为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了椎动脉,因为脑中的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因此就会产生缺血,这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的一些观念。但近年来的医学进步发现,这只是一种假说,实际上并无真正科学的临床证据支持。一侧的骨质增生压迫一侧的椎动脉整个脑干就会缺血吗?大家知道,颅底有Willis环,只要Willis环良好就不会有症状。因此,并不是压迫椎动脉就一定会缺血。此外,有无证据证明,仅仅是因为前庭核的缺血敏感,缺血产生头晕?后来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这里面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早期认为颈部的血管与头晕引起有关,现在看来并非如此。颈部问题引起的头晕早期被称为“颈性眩晕”,目前这种概念已被淘汰。现在国际上认为的“颈性眩晕”,主要是指高位颈髓的损伤,比如交通事故后产生的挥鞭样损伤、高颈位的关节软组织的一些损伤,引起两侧的深感觉的不一致,这种因为深感觉障碍不对称产生的眩晕或头晕的感觉,是国际上认可的经典的“颈性眩晕”。第二,椎动脉受压,现在已经被称为“bow hunter综合征”或“bow hunter卒中”。
研究发现,发生椎动脉受压出现症状大概有几个条件:患者一般颅底Willis环不开通或侧支循环不好,比如两侧的后交通没有开放,再有一侧是优势动脉,换言之,一根椎动脉支配整个椎底动脉系统,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椎动脉V1段的纤维束的压迫,V2段在骨管中骨椎的压迫,或在V3段因为纤维带的各种原因引起,可能会产生症状。bow hunter综合征很少见。迄今为止,2015年总结的文献显示大概全世界从1955年开始到现在也就100多例,很多大型医院一年只能诊断1~2例。诊断时需注意:首先,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差,颅底willis环发育不好;其次,存在一侧优势椎动脉;再次,转颈做试验(比如转颈做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受压,同时出现症状即可诊断bow hunter综合征。bow hunt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情况,而且多数表现不仅仅是头晕,其更多的是有意识障碍,视觉模糊等。有些研究已经发现,真正缺血引起头晕的原因不是前庭核对缺血敏感,而是迷路对缺血敏感。
总的来说,bow hunter综合征虽少见但确实存在,不要将其与通常颈部的深感觉障碍产生的头晕相混淆。今年3月份李焰生教授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就要求大家不要再用“颈性眩晕”这种陈旧的诊断概念了。我们应该进一步分析,是深感觉障碍就按深感觉障碍诊断来治疗,如果是bow hunter综合征,就将其考虑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