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帮助师生了解食堂信息,传播饮食文化,用心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关注餐饮服务指南、食堂经纬、新菜推荐,特色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燕园食刻03:猪肉扒的记忆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 公众号  ·  · 2025-03-18 16:1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北京大学食堂中“猪肉扒”的回忆文章。作者吴志攀回忆了在大饭厅时代的食物记忆,特别提到了“猪肉扒”这道菜,对其味道和制作方式印象深刻。文章还提到了食堂的历史变迁和学生体力的变化,引发了对食物和文化关系的思考。最后,文章征集关于北京大学餐饮的故事和素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对“猪肉扒”的美好回忆。

作者通过描述“猪肉扒”的味道、制作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这道菜的深刻记忆和怀念之情。

关键观点2: 食堂的历史变迁和学生体力的对比。

作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食堂的变化以及学生体力的差异,引发了对食物和文化关系的思考。

关键观点3: 对北大餐饮故事的征集。

文章最后提到了征集与北大餐饮有关的故事和素材,包括文稿、讲述者信息和图片等,并给出了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项。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猪肉扒的记忆



作者:吴志攀 1978级法律系

大饭厅时代的大饭盆儿

绘画:吴志攀

到老我都记得大饭厅的一道菜,叫 “猪肉扒”


“猪肉扒”没有多少肉,但吃起来,跟“熘肉片”一样。至今我清晰记得:土豆片、柿子椒、洋葱、姜丝、酱油和胡椒一起炒,勾一点芡,色重味浓,堪称“燕园美味”一绝!


在食物紧缺年代,用“穷学生饿马兵”来形容“想吃、能吃但没有的吃”,一点不过分。那时食堂菜里的肉和油水很少,主要靠干粮和大白菜填肚子。但这些东西不经饿,上午四节课,8点到12点,到第三节课,教室里就听见肚子咕咕叫了。男生饿得恨不得啃桌子。 如果第四节课老师拖堂,那一定会听到饭盆与筷子碰撞的声响,这是学生提醒老师别讲了


饿饿饿,伏案等下课

绘画:吴志攀


1978年,北大原“三角地”后面是“大饭厅”(也就是现在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是我读大一时每天吃饭的食堂。大饭厅内是一巨大的空地:西面一排是卖饭窗口,东边供师生排队打饭。在大饭厅吃饭都站着,没有桌椅。有时靠南边的空地,还堆着小山一样的土豆或大白菜。


三角地的大饭厅

绘画: 吴志攀


那时食堂不提供碗筷,由学生自带。入学时,班主任教学生怎样缝饭盆兜:在三角地商店买一块洗脸毛巾,对折,缝合两侧,上面留口。再买一线绳,缝在留口处,作背带。 上课时,交叉背书包与饭盆袋,下课直奔食堂,不先回宿舍取碗筷了

“打饭”这个词现在改用“买饭”了,打饭的说法,也许与那时的“供给制”有关 。学生的粮票由学校统一掌握,男生每月粮票30斤,女生29斤,饭费9元人民币。然后每人领到早午晚三餐,一个月的饭票。打饭时,用一张票。早饭是玉米面粥,一个馒头和一份咸菜,午饭是两个馒头或一碗米饭和一份菜,晚饭是一个馒头或一碗饭一份菜。“猪肉扒”只在中午才有。


70年代末使用的饭票

绘画:吴志攀


后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活力喷发,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提高。如今的学生们不但能在食堂用餐,食堂有桌椅,还提供餐具。学生们不用自己带饭盆和筷勺了。吃完饭,也不用自己洗碗,而是由食堂自动传送带将餐具输送到洗碗机统一消毒清洗。

站着吃饭的大饭厅

北京大学校刊供图


后来有两个事儿让我常常琢磨也琢磨不透:

其一,在食物紧缺的年代,不能奢望吃得好,只希望能吃饱。那时很少见到胖人,周围的人,全是瘦形,不以瘦为美。尽管瘦,但不弱,体力和耐力都比较强。例如,从北大进城,或去香山,或八大处或鹫峰等地,都是骑自行车来回,并不觉得累。还有的同学能骑车去十三陵玩。现在食堂供应的菜品,无论从数量和种类都比过去多N倍,但是学生体力和耐力普遍比过去却低,这显然不是营养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

其二,后来,我吃过许多地方的特色美食,也都很好吃。作为不挑食,而且胃口好的我来说,虽然吃什么都香,但是如果您让我写一篇回忆美食的文章, 写我最难忘的一道菜的话,我不会写鸡鸭鱼肉,更不会写山珍海味,还是会写“猪肉扒”这道菜。 尽管现在食堂早已不做这道菜了,但对我来说,由于这道菜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吃到的,记忆深刻,而且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说得大一点,就好像侯宝林和郭启儒先生说的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一样。为何以后再也吃不到“猪肉扒”的味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


特整理“猪肉扒”食谱,供大家复刻老味道

(农园食堂厨师长卢岭山提供)

主料:猪肉片(五花肉、瘦肉均可)100克

配料:洋葱片50克、土豆片(0.3㎝厚)100克、青椒片50克

调料:胡椒粉4克、白糖1克、盐1克、淀粉5克、酱油10克

制作过程:

1.肉片放入盐1克,胡椒粉1克,白糖1克,淀粉5克,码味上浆。

2.土豆片用清水漂洗一下沥干水分,入150度油锅炸至金黄盛出,油温降至120度放入肉片滑熟,放入青椒片,10秒钟左右青椒变色立即一并盛出。

3.锅留底油少许,烧热倒入洋葱片翻炒出香味,加胡椒粉3克,酱油10克,煸炒至酱油微稠,加入热水(土豆片吸汁,要多放一些,80克左右),加盐1克,加入肉片、青椒片、土豆片,烧开水淀粉勾薄芡,出锅淋入香油1克出锅即可。




征稿·启事

随着时间的变迁,您用餐的食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哪些发展沿革、改造变迁、重大事件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北京大学学习、生活、工作期间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与学校餐饮有关的故事呢?

脑海中难以忘怀的菜品、曾经最爱的“十佳菜肴”、食堂上新时的惊喜味道,想听您对我们一一道来

我们希望倾听到您与燕园味道之间的故事!


征集内容

1.文稿:与北大餐饮有关,以非虚构类叙事文体为主,题材不限,篇幅不限,行文流畅,注重体现故事性和细节。

2.讲述者:愿意分享北大餐饮故事的师生、校友。如果您有素材、故事愿意分享但不方便写稿,请提供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素材收集。

3.实物:和北大餐饮相关,如老照片、饭票、饭卡、餐具、地图等。请附简要文字说明,欢迎提供电子版,图片需原创。

投稿方式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2757367。

1.请将文稿、讲述者信息、图片等发送到上述邮箱,邮件标题请统一标示:燕园食刻征集+姓名。也可直接致电联络接洽相关事宜。

2.文稿请以WORD格式提交,图片为JPG格式。

3.请随文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入学年份、专业、班级、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简要介绍)

文案 | 吴志攀

图片 | 吴志攀、北京大学校刊

审核 | 陈贵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