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内部腐败,是个老话题。
但是近2年,房企高管落马的频率好像大大提升了。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2019,仅百强房企区域副总以上的高管,就有超100人出事。其中有几十人被移送司法,其他的则以内部通报、免职等收场。
房企内部的贪腐问题,近2年为什么会集中爆发?
房企内部要如何行动,才能减少腐败的发生?
明源君下面细细来说。
5个故事,揭开房企内部腐败的秘密
房企反贪集中爆发,明源君认为有5个原因……
一、地产行业利润下降,老板没法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某房企主管采购的甲副总,是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子弟兵”。
要做成生意,就得给他送钱,是供应商们心照不宣的秘密。相关情况,老板本人其实也知道一些,只是前些年企业赚钱很多,甲副总收的那点钱九牛一毛,也就算了。
可是近2年,地产行业的利润直线下降,别的股东给了老板很多压力。
老板想尽办法在内部降成本、增利润,却经常功亏一篑。
因为不管想多少办法,都架不住甲副总在招投标、签合约时捣鬼。
老板最后痛下决心,收集证据,把甲副总送进去了。
二、有的房企扩张太快,对区域的控制力很弱
乙百强从1个城市到10个城市,只用了一年多。其中有2个城市公司,在收并购项目的同时,保留了原团队。
总部对于如何监督、控制区域公司,并没有经验,总部过去的各种标准,也无法简单复制到完全不同的地区。
老板最初认为,放权和信任,有利于区域发展,于是在随后的2年里,区域各自为战。但后来发现,其中3个城市总有严重的贪腐。
三、某些高管个人发展遭遇瓶颈,只想捞一笔
丙区域总之前的职场之路非常顺,从普通一兵到项目总,只用了5年,从项目总到区域总,只用了3年。可最近3、4年,他发现整个公司的发展都停滞了,甚至有倒退的迹象,他自己区域的发展也停滞了。而总部的班子非常稳定,自己再上升一步的可能性,很小了。
可他内心中,认为自己应该拿更多钱,应该有更高职位。
既然明面上拿不到,就私下拿。他近2年通过各种手段捞了几千万,但最终把自己送进去了。
四、企业内部权力斗争,让很多“陈年旧事”被翻出来
丁副总被拿下,是因为5年前的几件旧事。
而这几件旧事会被揭出来,则是因为戊副总管了丁副总之前分管的区域和1个总部部门。
戊副总是空降兵,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工作处处被丁副总的老部下掣肘。
如果是在前几年,戊副总可能会换家企业干。可这两年,行业内这个规模的房企副总职位好像越来越稀缺。
戊副总痛下决心,把之前的各种记录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有了“惊喜”发现,向老板做了汇报。
丁副总黯然离职。
老板没把他送进监狱,一是因为早年的情谊,二是因为时过境迁,许多证据已经流失。
五、市场变化,限价等特殊政策下,产生更多寻租空间
之前,房企内部腐败更多是在采购,也就是“买东西”的环节产生的。
可近几年,房企内部腐败越来越多在“卖东西”的环节产生。
比如,手握房号的营销总,通过中介收买房人“喝茶费”,保证其能买到房;再比如,手握好的源的营销总,收准业主的钱,保证其能选到好的房子。
这背后当然有一直都存在的某些原因,但也有一些新情况。
比如,之前,房子都是价高者得,赚到的钱都归公司,纯市场化下,房企内部权力的寻租空间小。
可近年某些城市限价,一手房比二手房还便宜,却又没有出台摇号等严格细致的规定,谁买到就赚几十万,某些高管就会冒险收一大笔钱把房子卖给关系户。
做好这5点,尽量减少内部腐败
房企内部反腐,明源君觉得关键是要做好以下5点……
一、全面规范化、法治化,任何高管都不能有特权
腐败往往就是由“特批”产生的。
比如,不符合规范的供应商特批入库;不符合流程的采购特批完成;优质房源还没卖就被留下……
如果房企内部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并且坚持下来,所有人按照同样标准同样流程进行操作,那么基层的权力,和高层的权力,都有一个边界和界限,彼此之间还可以形成制衡。
基层发起的符合规范的审批,高层不能不批。违规的东西,高层也不敢特批。
二、能公开的全面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权力能够寻租,就是因为有暗处的操作空间。如果采购信息、销售信息、奖励信息,都在企业内部全面公开,自然就减少了贪腐的可能。
三、对分公司关键岗位作出特殊安排
总公司对区域公司失控,核心就在于对关键岗位失控。
有一家房企,区域的财务、人力、法务,都是总部派出的。这3个人平常虽然归区域总领导,但可以直接对总部汇报,他们年终考核也是总部说了算。
这样一来,区域就很难失控了。
四、建立内部反腐组织,直接对老板负责
大部分房企都有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专门有反腐特别团队。
这些组织,都要直接对老板负责,否则容易产生新的权力寻租。
五、把潜在利益市场化,减少寻租空间
举例来说,有的房企,在限价城市,先把项目卖给旗下另一家公司,再以市场价作为二手房卖给小业主,虽然多交了税费,但所有利润都归公司所有。当地政府当时也认为这种行为并不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