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和心理学改善学习 第145篇
· · ·
很多年以前,LEO就在提记笔记过程中的“信息最小化”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将大块的知识点拆解成小块的笔记,从而更容易学习。
但是,一些学生只看到“最小化”导致的卡片数量增加,而不愿意将知识点进行拆解。后来再提以及再在课程中讲解时,LEO就改进称为“相对信息最小化”。
“相对”
一词旨在提醒“最小化”不是要求我们一味地拆解,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把段落拆成句子,把句子拆成词语,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重新组织,说到底其实是一种“量力而行”的原则。
既然是“相对”的,那么
不同的人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
,由于水平不同,那么这个“最小化”的程度就不能一样。比如,一个学生三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备考时所做的笔记,一定不适用于一个刚刚涉及经济学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新人。
不仅仅是不同的人,就算是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能力水平不同,适合的“相对”最小化单位也不一样。例如,我们刚开始学习一个科目的时候,基本的名词解释都很难理解和记忆,但是等复习到了中期后期,却可以大段大段地复述,或者用多个名词解释去组合使用,去回答一个非常复杂的论述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
笔记应该随着自己的能力提升去做对应的修改
。如果能力提升了,而笔记依然是最初的单位大小,很可能就要浪费大量时间在根本没必要的琐碎内容上。
少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反思,然而多数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文末
阅读原文
提供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心得供读者进一步思考。
那什么样的大小是“相对”的大小呢?这很难给出一个定量的标准,最终需要学习者自己去拿捏。但是有一些判断的方式,比如一条笔记300字,包含5个小点,整体复习起来有困难,或者刚开始能记得再复习时总是记不全,这时候就是需要进行拆解的。
当你发现笔记再多一点内容就吃不消,再少一点内容又过于简单,这个“度”就是适合自己的“相对信息最小化”。
· · ·
更多更全面更细致的学习方法就在喜马拉雅
· · ·
将笔记按“相对信息最小化”的标准进行处理有几个好处。
首先是
信心
,虽然之前的方式简单,看似也高效,但是笔记内容量超出了自己的接受能力,总是很难记得住,非常打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这比什么都糟糕。而拆解成适合自己的单位大小以后,不仅有了信心,同时由于任务的难度与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匹配,学习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其次是
时间
,许多新同学总以为笔记数量少就是省时高效,但却不愿意承认之后记不住或者记了又忘又重新拾起来所浪费的时间。如果笔记的信息量是“相对”信息最小化的,那学过复习过的内容就不容易忘,也就省去了忘了又记的时间,并且由于记忆的保持水平更好,之后安排复习的次数也会更少,总体上反而是笔记“多”了更省时间。
最后是
效果
,就如吃饭一样,细嚼慢咽最能避免消化不良。由于任务规模与能力水平相匹配,每一次的学习质量都是最佳的,主要表现在
提取流畅
和
提取准确
两方面。这样一来,不论是应试还是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效果都不会让我们失望。
· · ·
相关文章/经典回顾
1、
Anki是如何帮助我们做到专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