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防骗大数据
揭秘各类骗局、传销诈骗、金融诈骗、揭露黑幕、谣言破解、防骗支招、科普防骗知识。现已入驻企鹅四大平台,每天推送4篇精选内容,全平台同步更新。感谢您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愿我们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网络社会秩序。官网:FPData.cc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安全生产网  ·  EDRR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再掀应急热潮 ·  2 天前  
防骗大数据  ·  卖课直播诈骗陷阱:用1.9元忽悠人花8800元! ·  2 天前  
法治时报  ·  跨年夜,几名女孩突然围住民警…… ·  3 天前  
科技日报  ·  弹性退休办法来了!今起实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防骗大数据

揭秘 | 走路听书还能赚钱?让老年人沉迷的“赚钱任务”背后到底是什么套路?

防骗大数据  · 公众号  · 社会安全  · 2022-08-30 19:00

正文



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听书赚钱、走路赚钱……每天清晨,64岁的王阿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去赚钱,“每天有人发红包,多好的事儿。”
(本文由防骗大数据FPData排版整理)


当互联网流量变得越来越贵,一些商家盯上了老年人的碎片时间,层出不穷的“赚钱任务”让不少老人沉迷。但记者发现,无论是哪一种赚钱任务,背后都有精心设计的繁琐程序,老年人为完成任务要耗费大量时间不说,标榜的高收益很多时候难以兑现。

赚钱类APP上发布的各类任务


   案例:老人每日沉迷赚钱任务5小时



清晨起床,王阿姨打开某短视频平台极速版,听歌一听就是一个半小时;上午下厨,厨房里响起某新闻资讯APP的文章朗读声;中午吃饭,手机得播放某听书APP的小说连载;晚上看电视,沙发上的手机虽然被调至静音,但仍持续播放着各种短视频......

“我妈一天消耗在这些APP上的时间绝对超过了5个小时,手机恨不得长在充电器上。”王阿姨的女儿担心地表示,近来老人对使用手机上了瘾。而王阿姨则反驳称:“闲着也是闲着,赚钱挣点红包。”

原来,这些让老人沉迷的APP,都内置了各种“赚钱功能”。听歌、听小说、看广告、玩游戏、读新闻是任务,任务完成了,平台会奖励相应的金币,金币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成现金。

有专门的网站汇总各类“赚钱类APP”,甚至给出排行榜

“我周围很多老人都在玩这类‘赚钱任务’,平时在家没什么事,手机闲着也是闲着。”王阿姨坦言,自己也有上当的时候。有一次,她按要求完成了任务,攒够了金币,却发现无法提现,“所以,现在我也不随意下载了,最常使用的就5个APP,每个月大概能赚80多元呢。”

“听一个半小时的书,才有几毛钱的进账,这明显是在‘剥削’老人的碎片时间。”对于王阿姨的“赚钱任务”,女儿并不认同。她更担心的是老人沉迷这些APP,不但可能会引发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因对各种套路缺乏了解和警惕而上当受骗。

刷视频、做任务、挣金币,像王阿姨这样沉迷于“赚钱任务”的老人并不少见。去年10月起,退休多年的刘女士也成为“赚钱任务”的深度爱好者。听小区邻居说能轻松赚钱,刘女士也下载了某款短视频APP,只要一有时间就打开手机刷视频。“100金币相当于1分钱,攒到2、3元就能提现到支付宝、银行卡,或者直接给手机缴话费。”刘女士玩得不亦乐乎。


   测试:想提10元得完成21项任务  



动动手指刷视频,就能轻松赚钱?记者在某应用商店输入“赚钱”二字搜索,就有4款APP以赚钱为宣传点,标榜“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看书狂赚金币快速提现”“看视频领现金”“刷视频轻松赚零花钱”。

目前,“赚钱任务”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各类APP内置推广任务活动,用户累积一定的虚拟币数量后,可以申请提现。另外一种则是专门汇集各种任务的赚钱类APP,有专人发布含有各种赏金的网络任务,如下载使用指定APP、关注指定公众号或下单购买指定产品。

记者随机下载了一个名为“兼点点”的赚钱APP,里面有各种账号发布赚钱任务,如“1分钟赚5块”、“就填个码秒过给红包”、“简单几分钟秒赚15元”。随后,记者领取了“看一分钟直播秒领红包”的任务,发布者声称赏金为7.2元,任务需限时1小时完成,审核秒通过。

按照任务发布者的要求,记者搜索并下载了某电商直播官方APP,填写了发布者提供的邀请码。在观看4分钟后,记者根据任务说明,上传了个人用户界面截图、看直播截图等,前后共花费6步,用时近15分钟。但在等候了近5个小时后,发布者却表示想要赏金需要连续2天观看直播,“元宝中心有新手福利可自提10元”。

某电商直播APP发布的“元宝兑现金”活动

想要完成“集元宝换10元现金”活动,更是困难重重。该活动需要用户连续做3天任务,任务项目总共多达21项,不但要看直播、看视频、走路2万步,还需下单付款购买商品、人拉人邀请好友、与主播互动评论等。

记者也在测试中发现,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不但关卡重重,一不留神,还可能倒赔钱。比如有发布者声称扫码完成“购买支付宝运费险体验版”任务,能赚1.35元,说是“免费领取”,但需要用户3天后手动取消自动续费流程。这一流程需要用户前后花费6步,跳转5个页面才能取消。换言之,一旦老人没注意到要去手动取消续费,或者不知道如何手动取消续费,则每月会被悄悄扣掉9.9元保费。


   幕后:互联网增长瓶颈催生作弊刷量 

 

让老人沉迷的赚钱任务背后,是谁在赚钱类APP上发布有关信息?付费请老人使用APP的目的是什么?赏金又是由谁来支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赚钱任务本身起源于互联网商业广告。一个平台的广告,有多少“真人用户”在浏览,往往是这个平台商业价值评估的关键指标,也是平台收取广告费的主要依据。

“很多经营不规范的互联网平台,由于自身的真实用户有限,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制造虚假的用户浏览量,借此骗取上游企业的广告费。”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告诉记者,不少平台的APP选择雇佣“真人”,通过所谓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庞大的“虚假用户群”每日在特定APP上浏览一定的时长,制造虚假流量和每日活跃用户数据,其主要招募对象就是时间相对充裕的中老年人或无业人员。

广告主(上游企业)——不规范的互联网平台/虚假流量服务平台(赚钱类APP)——受雇的老年人,一条灰色产业链由此形成。在这条产业链上,受损失的是广告主,因为他们花了广告费,但广告却没有投放到有效目标人群上。而不规范的互联网平台和赚钱类APP等虚假流量服务平台都是赚差价的“中间商”。至于老年人,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被雇佣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平台日活数据中的一个分子。

裴智勇表示,赚钱任务的佣金根本上来自于广告主,也就是投放广告的企业。所谓的赚钱任务,其实就是虚假流量服务平台联合不规范的互联网平台,骗取广告主的广告费的一种方式。

此外,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段时间赚钱任务密集“轰炸”老年人,源于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许多平台陷入增长瓶颈。异常流量及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了数字营销行业的顽疾。有第三方广告监测机构推算称,2021年中国品牌广告市场因异常流量造成的损失约为326亿元。


 风险:小心任务背后的信息泄露 



赚钱真这么容易?眼瞅着妈妈每天那么起劲儿地刷视频,谭先生也下载“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APP去体验,结果发现,只要参与任务,老人就免不了提供一些个人信息。

某小说APP界面邀请老人参与各类赚“金币”兑换现金等活动

拿最简单的“每天签到”领金币来说,第一天签到能领100金币,第二天签到能领400金币,以此类推。为避免老人忘记,APP下方还有“签到提醒”功能,可只要使用它,APP就要“读写日历中的日程信息”。

浏览同城视频有金币奖励,但要分享设备的定位信息;走路赚金币,走得多赚得越多,但要分享步数值,并开启好友步数排行……在谭先生看来,这其实是在变着花样诱导用户开启相关权限,“老人做完这些任务,个人信息也提供得差不多了。”

这样的“套路”并非个案。记者打开一款“刷资讯领红包”的手机浏览器,日常任务同样令人眼花缭乱。走路可赚500金币,但浏览器需要获取用户手机步数权限,以及设备中的健身信息。再比如,用户参与“水果口味调研”问卷任务,要允许浏览器访问“相机”功能。

“有的任务还要看大量广告,显示输入姓名、电话,就怕以后遭遇各种电话营销的‘狂轰滥炸’。”谭先生担忧,在金币的诱导下,老人不知不觉提供了个人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恶意使用,用户就存在被骗的风险,“开发者不应该只顾自己的流量,而无节制地套取用户个人信息。”

“老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填写和留存信息。同时,要警惕所谓的‘刷单返点’类任务。这个很可能属于刷单诈骗范畴。”裴智勇就建议,老年人尽量不要下载和使用这些声称可赚钱的APP。一方面,老人不应该成为不诚信的互联网推广活动的“帮凶”,同时也不应使自己陷入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
(本文由防骗大数据FPData排版整理)
裴智勇表示,目前行业对赚钱类APP监管的最大难点在于缺乏明确清晰的法律界定,“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针对各种赚钱类APP的监管措施及政策。” 

(原标题:走路听书还能赚钱?老年人沉迷的“赚钱任务”暗藏玄机)




内容来源:本文由防骗大数据(FPData)排版校验整理,稿件出处|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袁璐、孙杰,特此鸣谢!

转载声明:请遵守CC协议违者上黑榜

编辑团队:大数兄、大数妹、大数囡(编.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