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反做空研究中心
关注资本市场的做空趋势与反做空行为,关注公司巨头与资本大鳄的终极博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昏即景  ·  11.19 激烈博弈 ·  16 小时前  
黄昏即景  ·  11.19 激烈博弈 ·  16 小时前  
EarlETF  ·  EarlONE ... ·  2 天前  
饕餮海投资  ·  造物弄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反做空研究中心

一行三会领导今天说:不能动摇金融开放和创新决心

反做空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投资  · 2017-06-20 23:23

正文

欢迎您关注反做空研究中心,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公司巨头与资本大鳄的博弈,您可以看到波诡云谲的做空与反击,您可以看到一次次危机背后的阴谋诡计与悲痛欲绝。欢迎来稿和提供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号:622006305.


在市场期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带来对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最新表态之际,在6月20日开幕的2017年陆家嘴论坛上,作为论坛共同轮值主席的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对高杠杆、低资本及不良贷款现象不得宽容,同时他也表示中国金融只会坚定地走开放的道路,因为保护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导致竞争力弱,损害行业发展。

除了周小川外,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负责人也都相继发表了演讲,就当前的金融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么,他们究竟说了什么呢?让我们从他们演讲的干货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周小川:对高杠杆、低资本及不良贷款不得宽容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参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此过程中,对外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想结合对国际国内有关经验和背景的观察,就对外开放问题谈几点理解。供大家参考。 


第一,制造业的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开放较早,早期也有争议。对制造业的开放,我的一条观察是,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行业最终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开放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带来了优化的配置。具体来说,在引进来方面,是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企业到国内投资办厂,与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企业就没有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只面临少量的国内竞争。竞争给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压力和进步。在走出去方面,通过出口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一开始国内企业也不大参与国际竞争,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资源类的产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国制造制成品出口能够有什么太大的前途。然而对外开放之后,从加工贸易到工业制成品都参与了国际竞争。随后又走出去办企业,中国的制造业和企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在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通过竞争也改掉了国内过去存在的垄断,过去国内的竞争也不充分,外贸企业之间也缺乏竞争。有些人可能还记得,过去的外贸纺织品、轻工、器械、仪器仪表等公司都是按行业切块的,相互之间的财务规则也不同,不允许相互之间竞争。为了吸引外资,1979年中国专门颁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形成了竞争压力,制造业的行业切分和垄断开始消散。有了竞争机制之后,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竞争越快,制造业开始走向繁荣和强大。


第二,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政策改革,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的政策体系,并引发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回想起来,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以及当时开启的关贸总协定和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都是由开放所引发的。80年代初,为了吸引外资,国内体系要加快向市场经济规则靠拢,要有平等竞争,随后还要考虑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平等竞争。平等竞争和开放是相互关联的,也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公平和充分的竞争。对外开放促进了放开国内的民营资本的准入。随后我们又引入了“国民待遇”的概念,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准入条件应该是一致的。对外开放推动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汇率市场化,以及放宽外汇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市场和竞争成为普遍适用的政策机制。 


第三,回顾一下服务业的开放,也有类似的进程。过去经济学把服务业列为非贸易或者说不可贸易行业。但是随着信息、交通运输的大幅进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有不少服务都已经变成是可贸易的。人们开始说“世界是平的”。我国服务业开放体现出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的政策改革。在工业领域,除了国防等例外行业不适用于一般的市场竞争原则,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可以引入开放和竞争的。服务业也有一些领域涉及敏感行业,也有一些服务难以跨境提供,市场经济难以全部覆盖,但大多数服务业是可以开放的。对服务业开放的认识和政策改革的进程,与制造业也是相似的。在引进来方面,服务业先从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吸引外资起步,随后不断向其他服务业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开始是工业企业、出口产品和售后服务一起走出去,后来发展为银行、保险、医疗、行业、旅游、软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个领域走出去。这方面上海也是很突出的,比如上海的航运业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第四,中国的区域性试点经验增强了开放的信心。早期中国决定开放是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当时有不同意见,后来特区取得了效果,向其他地区进行了推广。中国刚加入WTO时,当时对各种试点也很有争议,但是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有力推动了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现在自贸区的数量已经扩大到11个,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推向全国,说明大家看到了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五,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的服务业,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WTO谈判的内容还是中国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分类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们也经常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业描述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在90年代初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当时银行业还是四大专业银行体制,各管一个专业,相互之间竞争较少。再有就是当时的金融机构还承担着少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未充分市场化。90年代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如果不稳定,往往会出大乱子。90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经济五十条,已经将四大专业银行全面转入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那些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越是不开放不竞争往往会纵容这些低标准。此后,金融服务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服务业的属性变得十分清晰。从全球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希望引入资本。回过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习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产品的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的变化。后来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国内政策带来了改革的压力,其中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最近所进展的营改增的改革。 


当然个别人也许会从自身行业的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后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各国的经验也包括我们中国自身的经验表明,保护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的不健康导致市场不稳定,容易产生危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前后所发生的那些现象。


再有,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都已经有很多都走出去,适应了国际竞争,他们在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有五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充足、金融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经受到股票指数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一带一路”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号召,各方面都积极响应,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性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首先探索了开发性金融,服务于国家战略、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补贴,是财务上可持续的模式。该模式不会形成对财政资源的挤占,避免滋生道德风险和导致市场扭曲等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布局,为贸易投资资本运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和发展空间。


银监会王兆星:不能因为出现金融乱象和风险就动摇金融创新决心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20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金融乱象和风险,就动摇已经在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决心。


王兆星认为,一切金融改革的创新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金融的安全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安全和保障。在当前经济的下行周期之下,金融风险在不断暴露,会出现不同风险的叠加,必须高度加以防范。


他指出,要深化改革,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高效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激励约束体系以及业务创新体系。要构建完善金融金融监管体系,包括金融监管政策,影子银行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加以协调和全覆盖。要建立起金融数据、金融信息的集中与共享体系,同时也要真正建立起金融风险的有效化解和处置体系。


王兆星表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业已经深入全球化的进程,金融业发展要有更宽更高的全球视野。要通过深化改革及金融宏观审慎,形成利率调控、拨备调控等具有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对经济的重创。要将强监管与减杠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他还指出,当前中国金融业总体安全稳定,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目前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13%以上,处于较高水平。


“2017陆家嘴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金融改革与稳健发展”。


保监会黄洪:严查保险公司虚假注资和增资,推动监管力量向稽查倾斜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保险对过程改革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中国的全球战略,需要强大的保险业。加入WTO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化的贡献者和受益者。2016年,中国GDP达到了74万亿元人民币,全球货币贸易总额达31万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8.3倍和2.4倍。与银行、证券相比,保险起源于国际贸易,有覆盖全球的再保险体系,灾害风险可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其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贸易还是配置全球资源,都离不开强大的保险保障。


第二,中国的稳健发展,需要强大的保险业。从稳定经济看保险能够把灾害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使经济更加安全稳健。十八大以来保险赔付达到3.3万亿元,增长32%。现在保险占灾害赔付比例已提升到10%左右,但与全球平均超过30%以上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社会保障看,保险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二、第三支柱,让老百姓分好和吃好蛋糕。保险业承办大病保险保障,覆盖人群已超过10亿人,累计积累养老和医疗资金7.7万亿元。但是商业保险替代率,健康保险赔付医疗总费用中占比不到2%。从国家治理看,保险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和管理风险,可以优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传统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率,改进公共服务。


第三,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强大的保险业。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约为8.3%,但大而不强。从资产 结构看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约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保险成为短板,仅占6%左右。从发展水平看,我国保费占GDP比重为4.2%,人均保费为336美元,低于发达国家平均8%3400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平均约6.2%、人均621美元的水平。从竞争能力看,全球500强中有11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54家,保险公司56家。而我国上榜的银行有10家,保险公司仅为5家。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稳健发展都需要保险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保险业服务业近40年,所经之路就是一部解放思想、不断改革、谋求发展,破解难题的历史。这就是第二个层面,改革是保险按照稳健发展的关键一招。


其一,中国保险业的诞生源起于国家的改革。从历史起源看,从1805年外资在广州首设保险公司后,正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孵化了民族保险业。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于1865年在上海成立,从制度设计看,正是由于国家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风险由国家大包大揽,转向全社会分担,保险才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国内保险业务的复业,保险就是国家改革的产物。从发展基础看,正是由于国家的改革全社会生产生活极大丰富,如2016年中国GDP是1978年的204倍,对保险产生了全面关注的兴趣。


其二,中国保险业的成长和发展则是得益于自身的改革。从发展动力看,保险业通过不断改革,增强了内生动力,保费从1980年的4.5亿元,攀升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增长了6730倍。保费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今年1—5月保险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保费超过了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6%,仍然是国民经济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整个保险业现金流十分充足,偿付能力十分稳健,整体性风险有效可控。从发展周期看,中国保险业复业后经历了五轮大的周期,改革都是主要的推动力,第一轮是1980年—1989年前后,主要是改革金融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第二轮是1990—1996年前后,主要是改革市场体系,打破独立垄断和引入营销体制。第三轮是1997年—2004年前后,主要是改革经营模式,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和开发寿险新型产品。第四轮是2005年—2010年前后,主要是改革销售体制。第五轮是2013年以来主要是改革价格体制,实施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定价机制的改革。


其三,中国保险业的问题解决和风险防控有赖于继续推进改革。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过程。过去40年保险业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挑战,但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都是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保险业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我认为恰恰是改革没有到位所造成的。比如资本不实的问题,导致偿付能力失真,就以市场准入退出和资本穿透监管不到位有关,违法违规运用资金的问题就以管住后端的改革没有跟上有关。保险产品的问题就以发展理念的改革,深化没有跟上有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深化保险业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啃硬,涉险滩,没有改革就没有保险业的昨天和今天。保险业站在新的起点,只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稳健发展和建设美好的明天。这就是第三个层面,打好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第一,改革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发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都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唯一标准。保险好不好最重要靠市场来检验,根本是要看老百姓的口碑。


第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要大力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要发挥保险分散风险和长期资金的优势,助力投资消费和出口,壮大实体经济,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保险业才会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三,改革发展方式,促进稳健经营。只有遵循把握保险业的基本规律,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一是商业性的业务要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商业保险业务市场化程度高,特别是人身保险,涉及到生老病死养,周期性长,风险具有滞后性,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向冷水泡茶慢慢浓那样,才能做到持续经营,打造百年老店。二是政策性业务要注重平衡、保本微利。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的核心是要坚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否则经营就不可能持续,不可能长久。要么政府和老百姓不乐意,要么保险公司受不了。


改革管理机制,增强竞争能力。从构成保险产品的两部分成本来看,我国的风险成本与欧美差不多,但因机构多,管理链条长,决策效率低等因素,造成了保险公司营运成本明显偏高,导致了产品价格高,竞争力不强。如2016年,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88亿美元。一是要通过管理创新,降低营运成本,探索扁平化管理、专业化经营,挤压成本,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保险产品。二是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商业模式。我国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1.5万亿,居全球第二,正在推进金融科技蓬勃发展。要深入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保险商业模式,满足保险市场需求。


我们还要改革保险监管,有效防控风险。一是价格监管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更大发挥市场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引导资源配置。二是资本监管改革,通过穿透透明监管、严查虚假注资和增资,确保保险公司量力经营。三是稽查体制改革,统筹全系统力量向稽查系统,提升发现问题和风险的能力。四是风险处置改革,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机制。五是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解决恐慌问题。


证监会姜洋: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和全面从严监管


“我国资本市场影响面广,敏感度高,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更要坚持稳中求进。”姜洋强调,在经历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必须要把稳定市场作为稳固修复资本市场的基本前提。在吸取异常波动的教训后,目前市场运行基本稳定,自我调节和恢复明显增强。


但姜洋同时强调,要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体系仍不牢靠,股市、汇市、债市风险关联度提高,内外市场共振增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为行业和市场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秩序,对市场运行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解决,坚决防止大起大落;要在稳定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过去20多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但总体而言,市场规则制度还不完善,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姜洋在会上总结称,去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简化并购重组行政程序、完善再融资政策、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减持的行为、推进新三板分层改革。其强调,制度改革未来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导向,逐渐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姜洋还强调,要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


姜洋总结了近年来资本市场引进来、走出去的情况,包括沪深港通的启动和运行现状,境内外企业上市情况,以及资本市场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所取得的进展。未来,将本着互利共赢精神,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同时,其还总结了在抑制投机炒作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包括交易所一线监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取得进展,监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打击违法违规效果明显。“去年查处案件数量创历史新高,今年前5月罚没款超过60亿元。”姜洋还强调,监管层未来将保持监管定力,继续引导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回归本源,坚持主业。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反做空研究中心公众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