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南新闻网
云南新闻网是由中新社云南分社管理和维护的新闻公众号,凭借中国新闻社及中新社云南分社的新闻资源,以快捷丰富的内容、简洁明快的风格,在新媒体领域全面展示云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突发讣告!年仅48岁 ·  14 小时前  
云南气象  ·  云南中东部开启降温模式 ·  4 天前  
昆明发布  ·  春城送福🧧🧧🧧,一触即发! ·  4 天前  
春城晚报  ·  收入大增300%!这一行业,很缺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云南新闻网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云南多人上榜

云南新闻网  · 公众号  · 云南  · 2024-12-17 19:17

正文


12月16日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
活动组委会发布公示
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
共确定
第九届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
其中
云南9人在列

关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话:(010)55607003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5号

邮政编码:100806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

活动组委会

2024年12月16日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云南省候选人名单
↓↓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李伯藩


李伯藩,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大理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

出生在中医世家的李伯藩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建卫生院,创立中医医院,培养中医业务骨干,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群众解除病痛疾苦。如今80多岁高龄的他,依旧每天为群众义诊。

1963年,为解决山区民族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李伯藩主动请缨到宾川县最偏僻的山区拉乌彝族乡建设卫生院。当时尚未通路,李伯藩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来到贫穷落后的拉乌彝族乡,山区群众缺医少药、有病难治的状况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伯藩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卫生院建好,这一待就是10年。在他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拉乌乡卫生院建起来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逐步得到保障。

1982年,李伯藩创立了宾川县中医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为无数病患带来了希望。他培养学生近百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李伯藩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前来医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门诊达4万余人次。

200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李伯藩拒绝了众多医院的高薪聘请,主动延迟5年退休。2006年退休后,他仍在为患者服务,坚持义诊,分文不取。他先是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后来,宾川县成立义诊工作室,他又到工作室为群众义诊,坚持每天上班近8个小时。同时,他的处方只有9到12味药,小处方治大病,为患者大大节省了医药费、检查费。通过电话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李伯藩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最美医生”。


沈  坤


沈坤,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民盟盟员,云南德宏瑞丽市畹町仁慈医院院长。

30多年来,沈坤扎根在中缅边境线上,默默无闻为中缅双边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他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精神,努力改善边疆地区的就医环境和医疗质量,深得中缅边境人民群众的信任。

1992年6月,时任昆明延安医院危重病(ICU)科副主任的沈坤带领医院20余名医护人员从昆明来到当时的畹町市,筹建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市混板国际分院。然而不到半年,沈坤因为生病回到昆明住院治疗。同时,在多重因素下,昆明延安医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当沈坤病愈回到畹町时,等着他的只有一个倒塌的库房、一间板房和一名后勤人员。人去楼空,42岁的沈坤面临走还是留的艰难抉择。最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公职,决定扎根畹町,并想方设法自筹资金25万元,办起了畹町仁慈医院。

先治病后付费,是沈坤在医院创办之初定下的规矩,一直保留至今。群众有特殊困难的,费用能免则免。随后几年,医院曾一度面临困难,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扎根边境一线办医行医,践行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为来自德宏州各县市40多个乡镇以及缅甸许多地方的患者带来健康。为了维持医院运转,沈坤夫妇不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房产,还动员亲朋好友们都参与到改善边疆医疗卫生条件的事业中。

创办医院以来,只要患者有需要,沈坤随叫随到;患者来不了医院,他就上门出诊,不收分文出诊费。畹町仁慈医院被中缅边民亲切地称为“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医院”。

沈坤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杨绍兴


杨绍兴,男,汉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面对侧翻的车辆、腾空的烈焰、滚滚的浓烟,杨绍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救人。短短几分钟内,他从起火车辆中救出4人,演绎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2021年4月4日,杨绍兴在携家人驾车返回双柏县大庄镇老家的路上,发现一辆黑色轿车侧翻在水沟旁,车头浓烟滚滚,不时蹿出火苗,车尾灯不停地闪烁。杨绍兴来不及多想,立即靠边停车,向起火车辆冲去,但车门因受撞击变形无法打开。情急之下,杨绍兴从路边抱起石头砸向车窗。车窗玻璃被砸开一个口子,杨绍兴向车内看了看,共有4人被困,小孩被压在最下面,驾驶员尚且清醒。于是他冲着驾驶员说道:“快帮忙把车子天窗打开,只能从上面救人。”杨绍兴爬上车顶,驾驶员在下面用力,轿车天窗终于被打开了。很快,车内4人都被安全救出。最后一名伤者被成功救出后,黑色轿车很快发生爆炸并被大火吞噬。

事后,有人问杨绍兴:“轿车随时可能会爆炸,你就不害怕吗?”杨绍兴笑了笑说:“当时只想着救人,就不存在怕与不怕的问题了。”

杨绍兴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李桂科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

40多年里,李桂科给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带领康复人员过上美好生活,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1953年,山石屏疗养院成立。这是一所在洱源县大山深处建立的麻风病院,距县城65公里,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李桂科被派到这里工作。当他给一名60多岁的老人检查身体时,发现老人小腿大面积溃烂。李桂科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的病治好”。1983年底,李桂科负责全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同时承担山石屏疗养院和三营镇洋芋山麻风村患者的治疗工作。到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和洋芋山麻风村的患者全部治愈,洱源县的麻风患病率由273/10万降至0.67/10万。

山石屏疗养院麻风病患者治愈了,李桂科可以回家了。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解决子女读书、工作、赡养老人问题。他带领村民修路架桥输电,为麻风病康复者打通了一条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的帽子。退休后的李桂科依然和村民们在一起,帮山石屏村脱贫致富变成“幸福村”。

李桂科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云焱


杨云焱,女,汉族,1995年8月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云焱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杨云焱在失去姐姐、姐夫和母亲三位亲人后,抚养姐姐的两个孩子,偿还家里近百万元债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抚养两个孩子、还清家庭债务,杨云焱先后从事过工程资料员、家教、平面设计等多份工作,每天打两份以上的工是常态,最多的时候一天打5份工,有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杨云焱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抚养两个孩子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她的境况也牵动着各级组织和亲朋邻居的心。村委会为两个孤儿申请了补助,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杨云焱不仅偿还了大部分欠款,还给了两个孩子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杨云焱说:“看到两个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也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参加成人教育专升本考试,被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杨云焱加入了祥云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她还自愿申请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杨云焱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范志伟


范志伟,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机修工、高级技师。

40余年来,范志伟潜心钻研、勇于突破,在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生产设备上的技改创新、进口设备高端关键配件国产化、带徒育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范志伟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攻克难题”成了他不懈的追求。1999年底,范志伟刚开始接触进口生产线,当他看到操作界面是全英文的时候,一下子慌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下班后立刻跑去买了电子字典,回来就逐个单词对照翻译。日积月累,光笔记就记了10余本,堆起来有半米多高的英文说明书硬是被他啃下来了,慢慢地,他成了公司进口生产线的维修专家。

2006年,当范志伟看到云南白药散剂设备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时,他经过现场多日蹲守,查找到了问题,提出采用偏心振荡桥提高粉柱下落均匀性的办法,使每台班产量提高20%、年产值提高6000万元。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双贴双检测贴签机填补了国内行业应用空白,使气雾剂、云南白药膏产品贴签效率提高1倍。

长期以来,范志伟在进口高端设备维护抢修中积极推动公司进口生产线的关键配件和模具的国产化,攻克关键模具自主制作的难关,让公司48条生产线的关键配件模具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摆脱了对国外技术依赖,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他自主开发气雾剂生产线关键组件高效灌封头,使得产品控制精度与配件使用寿命均有明显提高。近年来,范志伟发表论文3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云南省发明专利一等奖,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500余万元。

范志伟常说,是企业培养了他,他有责任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他坚持育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德,亲自带徒传艺,把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20余个徒弟都成为行业优秀人才。

范志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贺丽远


贺丽远,男,纳西族,1978年1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副支队长。

从警26年,作为一名排爆手,贺丽远在生死之间镇定自若,做到了700余次涉爆任务次次成功处置,实现了零差错、零失误、零伤亡。

要成为一名排爆手非常不容易,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安全要求、实战训练缺一不可。1999年,贺丽远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炸弹。他跟着师傅出任务,可靠近炸弹后,他发现自己手抖得连工具箱都打不开。但他不气馁,跟着师傅去了很多现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阅读大量业务书籍,熟练掌握各种排爆知识和炸弹的拆解步骤;为锻炼手指力量,他一遍遍练习用筷子夹钢珠,甚至吃饭时都是吃一口饭夹一颗钢珠。日复一日,贺丽远练就过硬排爆本领,成功拆解全国首例水银爆炸装置等各类爆炸装置160余枚,销毁战争时期遗留爆炸物600余枚,以顽强的毅力,排除了一次次险情,彰显了人民警察的恪尽职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