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商业评论
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商业评论  ·  他们为什么会失败?落寞公司的内部员工复盘 ·  3 天前  
电动车公社  ·  比亚迪三电+华为智驾!不到40万的豹8真是流 ... ·  4 天前  
电动车公社  ·  比亚迪三电+华为智驾!不到40万的豹8真是流 ... ·  4 天前  
汽车之家  ·  小号“GLS”?只要20多万,牌面拉满! ·  1 周前  
汽车之家  ·  降价4万元?!金标大众轿跑SUV喜欢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商业评论

童东城访谈(二):是否是一汽和东风的重组就很难说 |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06-05 18:18

正文

其他行业的央企重组会在一汽和东风上演吗?他怎么看东风最近几年的系列干部调整?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葛帮宁

延伸阅读

童东城访谈(一):这46年,我只干了一件事

“东风现在锁定的基本战略”


《汽车商业评论》:在您看来,现在的东风正处于什么状态? 

 

童东城:做贡献这20年很重要。东风经历了三任领导,东风从山里出来时,前期还不到30万辆,2016年突破400万辆。苗圩同志为东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徐平同志在这个基础上把改革和发展的旗帜举得更高,应该说是奠定了400万辆基础。(竺)延风同志和我们一起,按照东风十三五规划,立足400万辆起点,向更高目标进取。

 

对竺延风同志来说,东风“十三五”是一个新平台。我说过,他到东风来工作是东风人的福气,因为他在我们主要竞争对手——一汽老大哥那里干过多年,是行家里手,再加上政府那段阅历,他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徐平同志到一汽去,一汽同志也说,徐平来了,是我们的福气。说明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总体战略是正确的。

 

童东城(图右一)与东风有限首任总裁中村克己(图右二)、东风有限第二任总裁中村公泰(图右三)在十堰。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东风对二级公司干部调整力度很大。您怎么看东风最近几年的系列调整?

 

这种调整是适时的调整。一旦总体战略确定,必须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不可能用一套战术去打所有的仗。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日战争,一套战术肯定不行。调整是适时的战术,而不是战略。战略一经锁定,不能经常变更。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斯诺先生在回忆传记里没有写。他问毛泽东,怎样才能当常胜将军?毛主席就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确实是这样。很多复杂问题要简单去理解,让大家知道战略意图。长征时毛泽东就讲,到敌人最薄弱地方去。为什么?别的路都是死路一条。湖南一仗打完后,队伍剩下10%不到。先上井冈山,从井冈山进行第二次转移,当时啥都没有。他这一讲,大家茅塞顿开,就找敌人最薄弱,而且有粮草的地方进攻。

 

东风现在锁定的基本战略,即“十三五”从400万辆起步。至于说组织体系结构调整,这是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可能今天调过来,明天再调回去,根据战时需要进行资源匹配。这样讲你就更能明了,它不是局限于某件事去做调整,而是资源的重新组合,把资源更有效地匹配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比如这个地方最需要,我们肯定把重要力量调过去;那个地方可能要收缩,很多资源就可能被挖过来。但首先要保持稳定,不管是防御战,还是进攻战,或者后方支援,有时就是“常败”将军。为什么?先遣部队冲出去,大部队撤走,最后就是断后,断后就是撤退,就是常败将军。

 

适时调整不是战略,落实战略就是资源的重新组合。这话我再接着讲,你看东风哪个地方资源集聚得最多,说明那个地方最重要,这是个秘密(笑),说透了就不是秘密。我们也注意竞争对手,看他们哪个地方聚集力量最多,那里肯定就是战略重点。


2011年7月26日,东风有限发布新中期事业计划 。图左四为童东城。


“过日子就要求大同存小异”


《汽车商业评论》:童总,如果要对您的职业生涯盖棺定论,您最引以为傲的是不是东风与日产这13年合资?尽管苗圩跟戈恩生下了这个baby,但真正作为中方一把手管理这个合资企业的既不是徐平,也不是周文杰,而是您。不知道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童东城:前面我讲过,我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6年的学习,第二个阶段是20年的回报。应该说,后20年回报是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并非东风有限这一件事情,让我引以为傲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主商用车事业。我兼职较多,我在东风有限做副总裁,同时兼管东风商用车以及集团其他业务板块,东风商用车是大商用车概念。二是参与或者直接在东风有限担当一定工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换个同志来做也会做得很好,只不过是分工给我而已。当然也能体现出我的个性:干什么事情都认认真真去做,做不到最好但要做更好,这个目标先锁定。

 

东风出山时年销量30万辆,第一件大事就是东风和日产的战略联盟,东风拿出70%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这个布局肯定非常重要。这也验证了我刚才的话,哪个地方最重要,哪里资源就最多。

 

不是因为我去它就重要,而是那个地方重要,才需要大家一起去。当时我们班子八个人,派了四个人去:徐平、李绍烛、我和欧阳洁。实践证明,这步棋非常重要,对东风从30万辆到400万辆的跨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也是东风从行业第三快跌到第四时,又回归到第二的关键力量。

 

因为有这支队伍,就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内线打到外线去一样,接下来就是一片蓝天。什么东风小康问题、东风本田问题、东风悦达起亚问题,派出队伍去解决就可以。老想着国际化人才怎么培养,坐在屋里肯定培养不出来,一定要打实战。

 

东风和日产合资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过去我们很多部长和处长级干部见到老外都心里发怵,为什么?谈判时总觉得心里没底,因为不懂“规矩”。我则得益于东风商用车事业及与日产1998年~2000年期间的谈判……

 

整个谈判您都参与了吧?请给我讲讲这个过程。

 

对。13个工作小组我负责9个,主要得益于我们搞的科技振兴纲要。同日产谈的是我们自己的规划,我们花两年时间组织落实这份文件,形成我们的观点,然后拿着纲要去跟人家谈。

 

一两年后,形势发生转变。大家坐在一起谈具体业务,对方不一定比我们强。要谈对专业的熟悉范围,他们可能还不如我们。他们只钻一件事,我们同时钻好几件事,相当于我们是中医,他们是西医,我们可以治本,他们只对某件事对症下药。

 

我们一个周文杰就可以抵几十万大军(笑)。一会儿跟PSA谈,一会儿跟韩国谈,一会儿跟日本谈,一会儿跟英国谈。老外就做不到,他只能谈一个事,不行再换队伍。这一步走出去,好像在一夜之间,东风日产就一年比一年好,被你们媒体称为行业合作楷模。

 

确实是这样,我们创造了很多合资管理思想。东风集团其他合资公司也以它为样板做对标。有的虽然嘴上不说,实际行动却在这样做。东风集团很多主要骨干都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还派出去很多干部,陈斌波(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就是例子。

 

所以也没什么特别,只有走过的路,才能品尝到它的滋味。当然也有困难,合资刚开始时,语言上的障碍,文化上的障碍,都有激烈碰撞。原则问题上,咱们不让理……

 

2009年9月5日,王兆国(图右一)考察东风商用车总装厂,童东城(图右二)陪同。


您也拍过桌子?

 

拍过。谈判时寸土必争,寸步不让,一旦合作就一定要把心交给对方。谈对象时吵吵架可以,结婚后就得好好过日子。过日子过程中可能也会因为柴米油盐酱醋闹些小矛盾,这时就要求大同存小异。

 

打个比方,婚都结了,就不能再分心,要专一,要过日子,要生孩子,要养家糊口,要做到最好。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们每季度、每半年、每年都在反思:哪些事情做得很好,哪些事情还没有做好。东风有限经常组织召开这样的会。

 

我们锁定一件事情:派驻员无论来自何方,企业利益最大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是我提出来的。

 

什么时候提的?

 

2004年或者2005年,合资一两年后。

 

那是东风日产最困难的时候。

 

是的。双方吵架,吵完后坐下来谈,谈完后出台《东风日产共同行动纲领》,这句话写进了行动纲领里。双方互相信任得到什么结果?效率和效益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这种信任感存在于事业中。信任感一旦存在于事业中,它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否则相互之间有怨言,想做也做不好。

 

东风裕隆前段时间就是这样,现在基本调整到位。

 

这个企业这段时间几乎没声音了。

 

沉默不等于不做事。需要沉默时就沉默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思考。2004年因为市场下滑,东风日产也沉默了一年多,但2005年一旦统一思想,起来速度也非常快。

 

谈到东风日产,我想请教您,我们怎么从历史角度评价任(勇)总?

 

我只能说,他在东风和日产的合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期间他做了很多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他个人的其他事情,那是两码事。

 

东风日产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东风日产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任何一个集体一个团队都是每个人力量的集合。这个力量集合度越大,这个事业就有可能做得越好。


2005年11月16日,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苗圩(图左一)考察东风十堰基地,童东城(图右一)陪同。


“是否是一汽和东风的重组就很难说”


《汽车商业评论》:接着谈东风有限。作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合资案例,这13年来,东风有限上演了太多故事。虽然跌宕起伏,但也精彩纷呈。您怎么看东风有限走过的这13年历程?它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童东城:应该分4个阶段。一是合资谈判阶段,这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阶段。就是说,我家儿子看中你家姑娘,这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高层就是戈恩先生和中国国资委,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是我们家长,包括吴邦国同志。他们互相之间看上了,但姑娘儿子能不能谈得来呢?

 

这个阶段的相关问题决定了未来走向。我认为,东风跟其他企业的谈判还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吸收了其他合资企业很多要素,上汽也好,一汽也罢,他们先走一步。日产进入中国时,国际大品牌基本都到中国来了。

 

二是合资组建初期,实际是两个企业、两种文化的磨合期。虽然表面上都比较客气,但骨子里都还没有摆脱原来企业的能量和内力。就像捏手一样,脸部表情看不出来,但捏手时都在比手劲儿。

 

磨合期其实还不是表现在合资第一年,而是在第二年。2003年7月合资,然后是半年蜜月期,相处融洽。到2004年合作协议中没写清楚的问题,没品尝过这种家庭滋味的感觉,这时候都逐渐表现出来。

 

但东风人很快就进行自省,觉得这样不行,不能再下赌注。因为我们已经下过赌注,把70%资源放进来,如果做不好该怎么交代?同样,这是日产在海外第一个合资公司,过去它都是独资公司,它也没经历过,也不会玩。

 

双方经营层也好,高层领导也好,都对这个问题表示担忧。好在彼此之间比较坦诚,有什么事情赶紧说出来。由此,字面上写的东西我们都记住了,字面上写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就找到感觉来做。包括我提出来的合资企业利益最大化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都是那时候大家碰撞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自省阶段很短,到2004年底、2005年初基本回到正常状态。那时候,我和中村克己(东风有限第一任总裁)也经常干一干,但我们私人关系很好。我老说他抠,中方投资一点钱,他抠得死死的。他们做的第一辆天籁车型模具,比广州雅阁模具贵得多,我们发现了问题。拿给中村看,他傻眼了,马上派人查,查完后向我们道歉。这就是一种坦诚,后来双方进入良性循环。

 

三是高速发展期。共同行动纲领出台后,就到了合资企业爆发期,东风日产以高于行业三倍增速发展,这都是基于前期的工作。

 

四是战略调整期。为追求更高目标,东风有限进行重大战略调整,以东风启辰面世为代表,东风商用车和东风柳汽调回集团,东风有限专心致志做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目前这个调整期正在执行阶段。

 

两天前,东风启辰成立。总体看,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业界也有担忧,离开东风日产的背书后,东风启辰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能否从您的角度给我们作些解读?而且我听说最早的提议是来自竺(延风)董,真是这样的吗?

 

竺董是站在大自主品牌角度提出来的。就东风有限而言,我们也曾动过其他一些组合方式念头,日产也有一些考虑……启辰品牌战略正在实施阶段。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人们都说,打江山难,但要守住江山更难。经过东风商用车剥离,东风英菲尼迪加入和东风启辰独立后,现在的东风有限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东风有限,您怎么看它未来发展?

 

你可以去关注东风有限要发布的新中期事业计划。我已经离开东风有限,就不便再说什么。虽然我参与了整体规划设计,最近他们可能又做过一些调整,具体情况还是以他们发布的为准。

 

总结一下,东风有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从谈判阶段,到合资初期的蜜月阶段,到调整后的高速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新平台上做提升,这就是关润(东风有限总裁)要做的事情。

 

最近两年关于一汽和东风要合并的消息被业界炒得沸沸扬扬。我们知道,东风与一汽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包括您本人,也曾被派到一汽学习。您怎么看合并问题?其他行业的央企重组会在一汽和东风上演吗?

 

从国家宏观战略角度看有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竞争,提升企业生存能力;二是把有效资源进行更大范围整合,减少成本。这两种方式都可能。钢铁行业、石油行业和电信行业都已开始实施。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特性。中国汽车行业,不是说一汽和东风,本来就面临重组问题,因为太多太散。这样说吧,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否是一汽和东风的重组就很难说。该重组谁呢?重组那些落后的产能,重组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重组那些扰乱市场的企业,这是应该的。

 

一汽和东风这两条大鱼已经够大,如果把它变成鲨鱼,那就吃不了小鱼,小鱼会从腮帮子跑过去的。是不是这个概念?小鱼们破坏了行规,我们也是受害者。先不说轿车,你去看看商用车领域,有多少不是仿冒解放,不是仿冒东风的?

 

客车底盘是东风的看家本领,就有企业把东风客车底盘买过去,测绘后连商标都是东风的。10年前我去看过,甚至有企业的文件号都用东风的,现在可能改了。所以重组是必需的,重组的目的是什么?无非让它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既然把分散的合并起来,同样也有把合资太大的分散,更利于竞争。中国是多元结构经济,这样做有可能。对汽车业我坚持要重组,因为又大又散,全球汽车厂都没有中国多,全球汽车业也没有中国乱。


2015年1月26日,东风商用车公司成立。图左二为童东城。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汽车商业评论》:童总,您的经历很特殊。您几乎经历了东风公司历任领导:黄正夏、陈清泰、马跃、苗圩、徐平和竺延风,他们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童东城:我这样看,分三类:我的长辈;我的老师和我的同事。他们个性不同,各有其长,且各有各的风格,用一种模式管理肯定不可能,但他们对东风事业是一致的,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精力。

 

黄正夏同志不用说,是长辈。清泰同志回东风,我接待过多次,就住在我们汉办,用他话说,回家了,就住家里。回十堰就住一招,在招待所吃饭,服务员基本没变,只是从年轻小姑娘变成50多岁的老太太,他还叫人家小××,人家也都称他陈厂长,很有亲切感。

 

您本人的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励志大片。我们都很感兴趣,您是如何从一个发动机厂的徒工成长为一个中央企业的班子成员的?

 

也没什么特别。我讲过26年的成长,是这块土壤,这块土壤中的肥料滋养了我。一个孩子成长得好不好,与母亲的乳汁很有关系。做工人也好,一般管理员也好,做共青团工作也好,领导一个科室甚至一个车间也好,干一件事情就倾心去做。

 

要多注意和观察别人成功的地方,也不要忘了别人没有成功的地方,把它移植到你身上来,就知道如何避免。当然更多还是环境,这又回到第一个话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


未完待续。详细访谈报道请见《汽车商业评论》2017年5月刊。


END
欢迎投稿分享,[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洽曹女士,1861243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