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乡的权谋
鲁国是孔子的家乡,春秋列国中,也以恪守古老的礼节知名。一个经常被说起的段子是,公元前478年,齐鲁会盟,齐平公给鲁哀公行了最隆重的“稽首”大礼,然而鲁哀公仅仅是“拜”了一下,也就是弯腰作揖就完了。
齐平公当然很愤怒,而鲁国方面的答复是,按照周礼,国君之间本来就是不该稽首的。
齐国人咽不下这口气,几年后到底逼鲁哀公磕头了,还作歌谣讥讽说:“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只因为你们拘泥儒家之书,造成了两国的忧患。
于是有人还根据这类段子推论,正因为鲁国人这样食古不化不知道改革进取,鲁国才会由一个西周初年数一数二的大封,沦为春秋时代二三流的小国。
然而问题是,很多鲁国人讲礼的故事,其实都挺可疑。就以这个例子来说,鲁哀公不愿意稽首,真的是因为尊周礼吗?鲁国国君明明是有向霸主磕头的先例的。想当年,鲁襄公就主动给晋国国君稽过首,这个举动连晋国大夫都很吃惊,说还有天子在,这样做不好吧。鲁国话说得很坦白:我国有齐国这样的仇人做邻居,国家的希望就在于晋国的保护,怎么敢不向您稽首呢?
明明很识得眉眼高低。看样子,鲁哀公之所以让齐平公难堪,不是守礼,倒像是误判。以为此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不能拿自己怎么样,却忘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
把《左传》翻检得略微仔细点会发现,鲁国恐怕更多是把遵守礼制当作一种国家形象在塑造,实际操作,则是另外一回事。
鲁国是很爱改革的,如“初税亩”之类,还曾经被当作时代变革的节点,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鲁国也是很积极进取的,比如吞并小国的数量也很不少,顾栋高统计,在春秋列国中可以拍到第四名,仅次于楚国、晋国、齐国三个一流大国而已。倒是对周礼的态度,司马迁就感叹说:“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尊周礼最大的责任首先是尊王,鲁国对周天子的冷漠却是惊人的。很有大数据精神的清代学者高士奇,很详细统计了春秋时代,天子派使者到鲁国去有多少次,鲁国给予回应的又有多少次,于是分明呈现出天子的热脸贴鲁国的冷屁股的景象。
天子缺钱,希望鲁国能帮助自己添置一辆车,鲁国不但不给,还在史书上记录下这事:“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和王后私通,于是周襄王就去捉奸,于是就被奸夫淫妇赶出了家门。襄王便向各国发出求救信息。收到天子的信后,鲁国人分析点评说,天子平时自称“余一人”,倒霉了则自称“不榖”,天子的求救信正确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真的是好懂礼。但怎么想法子帮助天子回家,鲁国是不管的。
鲁国是孔子的家乡,春秋列国中,也以恪守古老的礼节知名。一个经常被说起的段子是,公元前478年,齐鲁会盟,齐平公给鲁哀公行了最隆重的“稽首”大礼,然而鲁哀公仅仅是“拜”了一下,也就是弯腰作揖就完了。
齐平公当然很愤怒,而鲁国方面的答复是,按照周礼,国君之间本来就是不该稽首的。
齐国人咽不下这口气,几年后到底逼鲁哀公磕头了,还作歌谣讥讽说:“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只因为你们拘泥儒家之书,造成了两国的忧患。
于是有人还根据这类段子推论,正因为鲁国人这样食古不化不知道改革进取,鲁国才会由一个西周初年数一数二的大封,沦为春秋时代二三流的小国。
然而问题是,很多鲁国人讲礼的故事,其实都挺可疑。就以这个例子来说,鲁哀公不愿意稽首,真的是因为尊周礼吗?鲁国国君明明是有向霸主磕头的先例的。想当年,鲁襄公就主动给晋国国君稽过首,这个举动连晋国大夫都很吃惊,说还有天子在,这样做不好吧。鲁国话说得很坦白:我国有齐国这样的仇人做邻居,国家的希望就在于晋国的保护,怎么敢不向您稽首呢?
明明很识得眉眼高低。看样子,鲁哀公之所以让齐平公难堪,不是守礼,倒像是误判。以为此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不能拿自己怎么样,却忘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
把《左传》翻检得略微仔细点会发现,鲁国恐怕更多是把遵守礼制当作一种国家形象在塑造,实际操作,则是另外一回事。
鲁国是很爱改革的,如“初税亩”之类,还曾经被当作时代变革的节点,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鲁国也是很积极进取的,比如吞并小国的数量也很不少,顾栋高统计,在春秋列国中可以拍到第四名,仅次于楚国、晋国、齐国三个一流大国而已。倒是对周礼的态度,司马迁就感叹说:“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尊周礼最大的责任首先是尊王,鲁国对周天子的冷漠却是惊人的。很有大数据精神的清代学者高士奇,很详细统计了春秋时代,天子派使者到鲁国去有多少次,鲁国给予回应的又有多少次,于是分明呈现出天子的热脸贴鲁国的冷屁股的景象。
天子缺钱,希望鲁国能帮助自己添置一辆车,鲁国不但不给,还在史书上记录下这事:“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和王后私通,于是周襄王就去捉奸,于是就被奸夫淫妇赶出了家门。襄王便向各国发出求救信息。收到天子的信后,鲁国人分析点评说,天子平时自称“余一人”,倒霉了则自称“不榖”,天子的求救信正确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真的是好懂礼。但怎么想法子帮助天子回家,鲁国是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