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位作者对20周年纪念日子的感慨和新书出版的经历。作者提到自己忙于印刷新书和准备一系列文学活动,同时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担忧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写作中围绕的两个主题:责任和自由。
作者描述了迎接新书诞生的过程,并提到了下半年陆续出版的几本书,包括重印和新出的书籍,以及非虚构和虚构的作品。
作者提到了自己心中的愿望和未完成的事情,包括在渤海边写一生中最伟大的小说。他还谈到了自己的诗集和长篇小说的出版,并表示相信读者会喜欢。
作者认为写作中围绕着两个主题:责任和自由。责任让他面向社会科学,注重理性;自由让他面向文学,注重感性。但最后他强调,人生短暂,救起自己是最重要的。
(印刷厂一角,新书锁线中)
坐了几十公里的车,在印刷厂的轰鸣声里,迎接一本新书的诞生,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心里总惦着20周年的纪念日子(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思想国20周年纪念征集),应该多发点内容的,无论是心里想的,还是读者寄来的,想必这么晚已经来不及了。
下半年需要忙碌的事情太多。而且思考与想象方面的事情,着实无人可替。所以任凭每天被各种灵感烧成灰烬。这辈子注定只能是把自己既当宝藏又当矿工,辛劳是一定的。
下半年陆续出了几本书,有重印的,也有新出的,有非虚构的,也有虚构的。一切似乎都暗合了这个二十周年的纪念。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已经在一些读者手中了。那是我这些年研究与思考的结晶,也是忧虑所在。我是真的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说殚精竭虑一点也不过份。
然而,然而,心中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再不去做,我会觉得这一生没有来过。
回想当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天津工作,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渤海边支一张桌子,写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而这部作品是小说(一段往事,我为什么远离了文学?| 熊培云)。如您所知,这些年在文学方面我花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写评论的最大原因是总惦记着为一个美好世界多交一些思想税与良心税。
幸好去年出了一本诗集(《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出版,我终于回到了自身 | 熊培云),算是留下了一点生命的印记。
或许是上天眷顾,今年有长篇小说出来。只是最近几本书比较集中,所以在节奏上稍微进行了控制。相信读者会喜欢。
前者让我面向社科,偏理性。后者让我面向文学,偏感性。可是人生实在太短暂了,眼下最紧要也最有希望的还是救起自己。人总得想办法先让自己不沉下去。昨天本来想发一篇读者来信的,没来得及。我能感到来信者的迷惘。其实只要是诚心诚意地生活,就算是迷惘也可能是幸福的,人生最可怕的是看见了未来。先写到这。感谢朋友们多年来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