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挖秦皇陵需要568亿,卖了兵马俑够不够?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29 20:06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秦始皇陵占地多大呢?56.25平方公里。


据有心的同学推算,仅挖运土方一项就需要568亿元,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算上保护措施、移民安置、科研经费,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仅仅是挖运土方的费用,卖了兵马俑够不够呢?

兵马俑从未在市场流通过,价格也就无从知晓。但是1987年,秦始皇陵兵马俑曾经发生被盗事件,或许可以给出参考。


有个21岁的农民王更地,他看到村里人一个接一个地富了起来,急红了眼,但苦于缺少致富的门路,只好整天游手好闲,出入集市、车站,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


一天他在临潼火车站食堂吃饭时,偶然结识了车站客运员权学力,三杯酒下肚,王更地便向权诉起了无钱之苦,请权为他指点一条致富之路。权就向王大谈文物如何值钱,并说秦俑博物馆里的玩艺儿都是宝贝,能弄到一两个,就能发大财,极力鼓动王去偷个秦俑头,他负责去找买主,事成之后,两人平分。

于是,王更地去偷了兵马俑。


当时买方的出价是30万元人民币,当然这只是黑市的最初结果。如果流转到收藏市场,价格翻倍是肯定的事情。我们暂且以1987年30万元的购买力来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1、以鸡蛋为例:

1987年8分钱一个,一斤10个0.8元,现在5元/斤,1元相当现在6.25元。


2、猪肉:

1987年0.9元一斤,现在13元/斤,1元相当现在14.4元。


3、工资:

1987年40元的月工资,现在零工的工资已经150元/天了,一元相当现在112.5元。


4、火车:

1987年漯河到新乡4.6元,现在均价35元,1元相当现在7.6元。


5、吃饭:

1987年上大学每月34元补贴加20斤粮票(折合10元)够吃。现在上大学每月1000元,1元相当现在22.7元。1987年一碗烩面一元左右肉很多 ,现在10元一碗一片肉 ,1元相当现在15元。


6、酒:

1987年53度汾酒13.5元/瓶,现在49元 , 一元相当现在3.63元。简单加权平均一下得出1987年的1元钱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6元。那么30万元约等于现在780万元的购买力。

目前出土的兵马俑大约8000件,简单计算可以卖约624亿,挖土石方的钱够了。


当然,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金钱所买不到的,自然是不能卖。

但是这个问题也从侧面说明,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挖,仅一个简简单单的工程造价就是难以承受,更别说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难题了。


秦始皇陵不能挖的五个理由!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研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依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的分包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涌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科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硕士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径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径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不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挖到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就业象。

三、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实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和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全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3倍,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说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x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帐,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遗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

五、保护技术不行

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这在老高我看来,貌似专业,看似科学,其实并无新意,更无深意。要命的还在于这个说辞的误导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保护条件成熟了,技术难题攻克了,就万事具备只欠我们甩开膀子大挖快挖拉倒挖了。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五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